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临沧市临翔区实施品牌和质量强区战略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临沧市临翔区“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机构:临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作者:临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时间:2023-04-14   点击数:  打印 】 【 关闭

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质量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持续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根据《临沧市临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临翔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临翔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区供给质量水平明显提升,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质量总体水平持续提升。中高端产品、高附加值和优质服务供给明显增加,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食品安全监督抽查总体合格率、药品抽检合格率、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稳中有升。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稳妥推进,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比例逐年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向品质化、精细化、便利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服务业提质增效成效明显,撑起了全区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凸显,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环境美誉度大幅度提升。

——质量创新取得进展。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全区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2项,争取科技项目资金1127.56万元,经费投入较“十二五”末实现增长。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9个,全区累计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户、省级优质种业基地4个、省级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2户、省级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个、省级科技示范园4户、省级中药材深加工企业1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较“十二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

——品牌建设扎实推进。自主品牌培育机制更加健全、措施进一步完善,成功打造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临翔特色品牌。全区有商标申请量893件、注册量767件、有效注册量2389件,专利有效量244个(发明专利48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86个,外观设计10)。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件。累计培育云南质量走廊省级示范单位1个、云南名牌2个、临沧市名牌2个、临沧市人民政府质量奖1个、临沧市人民政府提名奖1个。

——质量安全保障有力。质量监督体系更加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基本建立。质量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农产品、食品、药品和重要工业产品质量体系更加健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食品、特种设备等质量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工程质量缺陷控制成效显著,“旅游革命”深入推进,旅游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全面推行,旅游秩序全面好转。

——质量基础更加夯实。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健全,质量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开展“云南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等在线推广使用,企业使用强检器具网上申报审核程序进入正常轨道。累计网络上报强检器具审核注册企业数120家、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建设1家。共有67家企业累计上报117项标准,涵盖161种产品,其中:国家标准61个,行业标准9个,地方标准2个,企业标准45个。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服务深入推进,有机产品认证书数量8家。全区通过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总数23家。

(二)发展短板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区欠发达的基本区情仍然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产业基础不够牢固,质量总体水平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做好新时期的质量发展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

一是高质量发展的质量要素支撑还不够牢固。与全省先进地区相比,我区质量总体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产业和城乡区域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计量体系、合格评定体系不够健全,质量基础设施资源分布不够均匀,检验检测机构规模、研发与检测能力不够强。技术创新对质量提升的贡献仍显不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亟待增加。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待提,品牌牌培育宣传和运营维护投入有待加强。

二是高品质生活的质量供给还不匹配。优质产品和服务质量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特色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特种设备、建设工程、旅游服务等重点产品、重点领域质量安全隐患仍未完全根除。服务业多样化便利规范化水平不够高,旅游、餐饮、外卖、网络购物等领域市场秩序仍需持续整治优化、服务质量满意度有待提高。

三是高效质量精准不到位。质量多元共治格局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治理理念、监管成效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营商环境、消费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宏观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健全,质量政策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政策融合不够深入,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质量促进机制还需进一步增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全民质量意识有待强化,先进质量文化亟待塑造。

(三)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关键时期。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赋予了质量工作新的使命,提出新要求,拓展了新的空间,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努力推动我区质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质量相关重要论述为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发表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云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为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这些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是我区深入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最大底气和重要动力。

二是我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提出了质量发展新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区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出坚定不移兴产业、强企业、促就业,在构建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框架下,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必须持续推动质量变革和管理创新,充分释放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效能,促进供应链、价值链、质量链协同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由单一要素驱动向综合创新驱动转变,由成本价格优势为主向技术、标准、品牌、质量、绿色、服务等综合优势转变,集聚形成一批质量效益一流的优势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

三是新发展阶段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拓展了质量发展新空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人民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推动以绿色为鲜明底色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物质文化需求,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主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发挥我区资源、产业比较优势,以质量和品牌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产品和服务质量创新,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保障基本消费,增加优质消费,激活高端消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充分发挥质量对扩大消费、引领消费、提升消费品质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赋予了质量发展新使命。云南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两在国家发展战备的重要交汇点,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大通道,是充满生机、活力迸发的开放前沿。加强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软联通”,把我区打造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需要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进一步加快培育以标准、技术、品牌、质量、绿色为核心的“硬优势”,为临翔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坚强有力的质量技术支撑。

五是“数字临翔”建设不断提速丰富了质量发展新手段。区委区政府抢抓数字经济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把临翔建设成为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全面推动我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大部署,必须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用“数字”为经济赋能、为发展提质、为治理增效成为可能。随着新型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以及技术信息在经济发展前沿、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入运用,为不断加快质量创新、改进监管方法、提升监管效能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关于质量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构建万级千级现代产业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群众质量福祉、增强区域质量竞争优势为目标,按照聚焦质量强区建设、开展两大行动、推进“三项工程”的“123”工作思路,全链条、全要素系统推进质量提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档次,增强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实现以绿色为鲜明底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质量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领导下的质量共治格局。强化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质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事关发展、事关长远的重要议题纳入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共治格局。

——以人为本,安全为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扩大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深化预防为主、风险管理理念,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加强质量监测,强化质量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以质取胜,绿色发展。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坚持优质发展、以质取胜,推动形成党委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深刻把握美丽临翔新内涵,继续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巩固和发挥临翔绿色发展新优势。

——创新驱动,品牌引领。把创新驱动作为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质量技术和质量管理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质量发展有机融合。加强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自主品牌,打造一批凝聚临翔独特民族文化特色的服务品牌和精品项目,增强“临品”影响力、竞争力。

——夯实基础,开放融合。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加强质量人才培养,健全质量发展机制。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面向南亚东南亚区位优势,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质量创新能力,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强化企业质量主体地位,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质量技术攻关,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水平。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更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优质优价的质量提升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质量强区建设取得新的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质量满意度稳步提升,质量要素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

——现代化产业的质量支撑更加有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基本普及,成功打造一批质量创新和管理水平高、质量品牌优势突出、质量效益卓越的标杆企业。培养一批质量创新领军人才丶质量管理实务专家、质量改进技术工匠。建成一批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区域品牌,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集群。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力争进入中等竞争力发展阶段。

——高品质生活的质量供给更有保障。重点产品领域质量安全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主要农产品、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产品质量稳中向好。装配式建筑占比进一步提高,城新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以及建筑节能减排全面达标,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比例不断提高。服务可及性、便利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重点领域社会公众满意度达到较高水平。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质量综合治理效能更为突出。防范化解质量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质量监管融合精准高效,重点场所和重点产品率先实现质量追溯全程监管。营商环境公开透明,市场竞争公平有序,优质优价环境逐步形成,社会资源向质量信誉良好的市场主体聚集。消费环境诚信便捷,高质量生产与高品质消费互促共进,消费加快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旅游市场秩序持续好转,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眀显提升。

——质量技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质量基础设施布局、协同服务能力更加适应产业发展、政府监管和市场主体质量服务需求。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等要素资源良性协同、有机融合,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模式基本成熟,综合服务技术支撑能力基本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临翔区“十四五”时期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1. 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紧抓质量发展核心要素,围绕质量发展重点领域,推动高原特色农产品、食品药品、绿色工业产品、民族传统文化产品等产品质量竞争力全面提升;保障美丽乡村、美丽公路、特色小镇、现代庄园、沿边小康村等建设工程质量;推动生活性服务质量、生产性服务质量和公共服务质量等服务质量进入全省前列。

专栏1 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发展目标(2025年)

1

产品质量

高原特色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烟草、核桃、乳畜、果蔬、蚕桑、茶叶等主要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食品药品安全可靠。获证食品生产企业产品监督抽检覆盖率100%;食品检验量2份/千人·年以上;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5%;药品各级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5%。

工业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高。重要工业产品各级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

民族传统文化产品品牌价值不断提升。鼓励各行各业积极进行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进行著作权登记和申报外观设计专利;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

2

工程质量

重点建设工程质量保持稳定。交通、水利建设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住房建设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新开工建设工程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全面提升。通村公路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保障房及附属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3

服务质量

生活性服务质量大幅提升。旅游服务顾客满意度达90%以上,游客有效投诉办结率100%;养老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生产性服务质量稳步提高。现代物流、交通运输服务顾客满意度达90%以上;金融服务、高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其他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逐年提升。

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政务服务满意度达90%以上;医疗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教育服务满意度达66%以上;金融保险服务满意度逐年提升。

2. 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围绕“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推动临翔产业发展绿色化、品牌化、标准化,全面提升临翔产业发展质量,为临翔跨越式发展注入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专栏2 产业发展质量目标(2025年)

1

绿色能源产业

绿色能源产业认证全面推进。省级工业节水标杆企业及水效领跑者企业4户。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新增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户以上;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以上;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0户以上,打造重大产业创新平台5个;培养省、市科技创新人才15名,培育创新团队1个。高价值发明专利2件以上,发明专利有效量12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质量创新不断加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98%以上。

工业产品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省级质量奖及提名企业3户以上、省级质量标杆示范企业6户以上。

2

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积极鼓励企业进行HACCP认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认证20个、有机产品认证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件。

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培育企业自主品牌5个;在绿色食品中新增云南老字号1个、中国驰名商标数量累计达8个以上。

3

健康产业

医养结合的健康产业质量竞争力不断提高在医药制造业企业新增GMP认证1个;中药材基地发展至15万亩,“临药”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健康生活目的地品质全面提升以A级景区建设为着力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挖掘健康特色资源,着力构建健康特色产品体系,让“古茶、康养”成为临翔的靓丽名片。

3. 区域质量水平整体跃升。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聚集区综合竞争力和区域性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区域特色资源、环境容量和产业基础等优势得到有效利用,高原特色农业进一步集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经济呈现互联互通和差异化发展格局,涌现出一批特色小镇和产业特色明显的区域品牌。

专栏3 区域质量发展目标(2025年)

1

特色农产品主产区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持续集聚。新增高原特色农业基地20万亩,新增农业标准化基地25万亩;建设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个;推动建设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1个。

高原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围绕茶叶、烟叶、核桃、乳制品、生物药业、绿色蔬菜、蚕桑、薯类、特色水果、特色花卉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聚集片区,打造临沧市区域公共品牌2个。

2

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有效提升。全区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8%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乡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

新型城镇化区域优势突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6%;城市绿地率达到34.16%,绿化覆盖率达到38.42%;配合市级相关部门,申报1个国家园林城市;建成2个省级特色小镇3个市级特色小镇,6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康养小镇、智能科技小镇2个,推进茶旅、果旅、药材庄园建设3个。

4. 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健全,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系统完整、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全面的质量技术服务和支撑体系有效建立,高标准建设一批与临翔区重点支柱产业和核心产品相适应的产品质检中心、检验检测机构等质量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技术机构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专栏4 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目标(2025年)

1

标准化

支撑体系

围绕农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商贸物流、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含设区市地方标准)制修订达到2项以上,培育团体标准2项以上。

2

计量、认证、检验检测

支撑体系

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覆受检率均达到90%以上;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受检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量值溯源体系覆盖率达到95%以上,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增至40项,基本满足我区产业发展需求。。

强制性认证产品生产企业获证率达100%;节能、低碳、绿色工业产品认证获证企业数量年增长率10%以上;推动培育建设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品质量创优工程

围绕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结合打造“三张牌”和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基本要求,突出临翔区六大产业特色,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食品药品、绿色工业产品、民族传统文化产品等四大产品质量。

1. 增加高原特色农产品优质供给。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总体部署,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施良好农业规范,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业清洁生产,严格规范农药、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和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严肃查处违规使用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认证,围绕“糖、茶、果、菜”等主要农产品,在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领域,广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提高绿色农产品供给比重及附加值。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协作机制,健全临翔区高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平台,鼓励农产品骨干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推动政府公共平台与企业追溯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开展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2. 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可靠。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建立最严格的覆盖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管制度,为食品药品安全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完善餐饮行业监管与引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大餐饮行业食品监督抽查力度,根据人口密集度,分年度确定餐饮行业食品抽样检验批次,并向社会发布监督抽查结果;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推动餐饮企业开展明厨亮灶、阳光厨房创建工作。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管理和食品摊贩备案制度,取缔食品生产加工黑窝点,在学校、景区、公园等重点区域,根据人口密集度分年度确定食品抽样检验批次,并向社会发布监督抽查结果。落实药品全过程安全保障措施,鼓励医药企业开展GMP认证、GSP认证、GLP认证,全面提升药物质量水平;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实施农村药品协管员管理制度和零售药店分级管理制度,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实施食品提质创优工程,进一步规范食品企业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销售、售后等全过程台账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质量控制手段;完善食品监管信息互通机制,推动监督检查部门之间,监督检查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之间,及时通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

3. 提高绿色工业产品质量竞争力。提升绿色工业企业设计研发能力,鼓励规模以上绿色工业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以对质量影响较大的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为突破口,开展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质量攻关,并以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为基础,制定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标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广绿色工业产品第三方认证与评价,积极推进绿色工业产品第三方认证,引导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建立各方协作机制,开展绿色设计产品评价试点,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企业绿色文化与绿色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培育员工的绿色意识,使绿色企业文化深入人心;支持引导绿色工业企业申报认定中国驰名商标保护,并开展“品牌日”活动,重点开展对绿色工业企业品牌宣传,提升绿色品牌影响力。推动企业开展精益化的绿色生产,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研发设计、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和产品销售等全过程精准协同,实现生产资料、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共享,实现生产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减少生产和流通环节资源浪费,提升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4.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产品提质升级。实施民族传统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行动,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保护与保密制度,鼓励成员企业对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进行著作权登记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依法打击民族传统文化产品领域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鼓励民族传统文化产品知识产权所有人依法维权。完善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扬机制,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传统技艺和现代化商品生产有机结合;鼓励各行各业开展“质量工匠”评选,培育“工匠精神”;鼓励优秀传承人申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等职称评选。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产品供给模式,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发展个性定制、规模定制、高端定制,推广“互联网+产品+服务”的产品供给模式。营造优质的民族传统文化产品消费环境,引导企业向社会公开产品或服务质量承诺,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加大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对民族传统文化产品生产企业质量监督抽查和信息公开力度,营造诚信经营的消费氛围。

(二)实施工程质量安心工程

突出临翔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重点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五网基础设施工程、惠民富民基础工程等三大工程质量。

1. 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质量。规范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强化澜沧江流域生态保护系列工程全过程质量控制,坚持科学论证、科学决策、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加强工程投资咨询、建设监理,协调各方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倡导绿色施工,加强对澜沧江流域生态保护系列工程周边环境质量监测和管控,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防止生态环境二次污染,防范水土流失;推行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在村落污水收集工程、村落污水处理工程和生态库塘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立并推行绿色施工标准,实现工程施工绿色化。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加强澜沧江流域生态保护系列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严格工程验收程序,确保生态保护系列工程质量。健全工程质量责任体系,落实澜沧江流域生态保护系列工程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和各级各类人员的工程质量责任,推动任务与责任具体化、可量化,强化考核,实现工程质量责任可追溯,推行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

扎实推进怒江流域(临翔段)治理保护各项工作。做好怒江流域(临翔段)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规划;加快调整完善怒江流域(临翔段)重点流域产业规划和布局,制定远近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河湖治理保护规划,全面加强河湖空间管控,推进绿色发展;按照分级管理原则,推进怒江流域(临翔段)主要河湖管理保护范围的划定,明确重要河湖岸线功能区,落实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推进建立河湖水域岸线保护制度建设。

2. 提升五网基础设施工程质量。落实工程质量标准化工作,完善五网基础设施施工质量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提高五网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标准化水平。强化工程质量风险预控管理,加强五网基础设施工程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估,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完善工程质量事故应急预案,实施工程质量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明确界定五网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等责任主体质量责任,深入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制度,完善工程各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实现工程质量责任可追溯。强化五网建设廉政责任,严惩五网基础设施工程领域违规违纪行为,把监督检查情况、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违规违纪人员问责处理情况纳入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与领导干部职务晋升、绩效考核、评优评奖等挂钩。

3. 提升惠民富民保障工程质量。明确自然村通村公路、农村危房改造和“兜底统建”保障房等重点领域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强化区乡两级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实施工程施工单位黑名单制度,将违反合同约定、工程质量瑕疵、损害群众利益的施工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并对其进行媒体曝光、资质降级等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推进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现代庄园建设工程标准化管理,全面执行节能标准,推广节能绿色建材,推进绿色生态小镇建设。推广建设工程信息化监管措施,推行“智慧工地”建设,鼓励施工企业利用建筑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工程全程监控,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实施服务质量满意工程

突出临翔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重点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为核心的生活性服务、以现代物流及信息产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以及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三大服务质量。

1. 提升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的生活服务质量。建立约束性的旅游行业自律机制,健全旅游市场主体、从业人员信用等级评定制度,逐步构建包括旅游诚信服务记录、评价、激励、惩戒的信用体系,落实旅游服务先行赔付制度,形成诚信经营的旅游市场氛围。建设游客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立大数据可视化管理系统,实现应急指挥调度的“智慧决策”,实现对全景区的实时控制管理;推进旅游企业与“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对接,落实“1+3+N+1”的旅游监管模式,开启全域旅游和智慧旅游新模式。打造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将物业、家政、社区医疗等服务纳入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公建民营的养老院试点,基本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实施服务质量评价制度,开展服务质量监测,发布服务质量监测报告;开展服务质量分级管理,建立优质服务承诺标志与管理制度;开展各类服务质量顾客(游客)满意度测评,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服务质量评价结果,推动服务企业实施质量改进措施。

2. 提升以现代物流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生产服务质量。强化物流服务质量的基础设施支撑,加快推进以物流网为核心,物流园区为枢纽,物流节点为支撑,省际市(州)际物流通道为轴线,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和农村电商物流,促进物流服务、电子商务与临翔区高原特色农业、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满足快捷、便利的物流需求。加快物流服务标准化建设,引入第三方物流服务,推动制造业企业剥离自建物流业务,提高物流社会化水平,发挥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物流服务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应用。探索重点产业行业协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倒逼机制,鼓励建立各重点产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信息搜集与传递作用,鼓励行业协会整合金融、物流、技术、商务、运输、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信息,开展生产性服务质量评价活动,并向会员发布评价结果,打破信息不对称的瓶颈,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优胜劣汰,形成符合市场和各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体系。扶持信息平台建设,在基础良好的物流企业中,推动物流实现信息化管理,形成电商与物流一体化平台。

3. 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完善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健全分级诊疗制度;鼓励社会办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或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解决公共医护资源不足的问题;健全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机制,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满意度。面向具有返贫风险的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覆盖返贫风险群众的就业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体系,依托优质技工院校开展精准技能奔小康工作,加强具有返贫风险的家庭应、往届“两后生”接受免费技工教育或免费职业培训,完善与本地区技工院校、企业对接工作,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一体化社会治理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覆盖全区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平台融合、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健全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的实施、监督、评价标准,实现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的管理事项、办事流程、审批服务和监督检查等标准化运行,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能;建立健全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体制,探索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标准化体系和运作模式。健全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与公众参与机制,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价机构,定期针对公共服务质量开展群众满意度评价,并向社会发布评价结果,提升服务质量满意度;健全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政府热线、领导信箱等渠道,完善公众意见反馈处理平台。

(四)实施产业质量升级工程

1. 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开展区域品牌创建。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完善龙头企业扶持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扶持各类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和准龙头企业,鼓励其与中小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带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推动区域产业品牌化发展,开展区域品牌创建,以高原特色农业聚集区和特色工业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努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地理标志,重点建设和培育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农业标准化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开展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委托国家级品牌价值评价机构或市场认可度高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围绕区重点产业集群区域开展区域品牌价值评价活动,不断提升区域产业品牌价值。

2. 创新中小企业治理,推行先进质量方法。推行现代企业管理,鼓励中小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适当地引进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建立以人为本的混合型管理模式;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逐步实行系统化、标准化、统筹化的管理,建立企业组织机构战略愿景管理、工作责任分工、薪酬设计、绩效管理、招聘、全员培训、员工生涯规划等七大系统,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质量标杆示范企业评选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理,提质降本增效;推动中小企业开展质量风险管理、质量成本管理、品牌管理、标准化管理等活动,推行精益生产、清洁生产等高效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质量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导入ISO系列各类管理体系,建立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

3. 实施绿色产业升级行动,助推生态环境质量优化。推动农、食产业绿色升级,在高原特色农产品和食品产业领域全面推进开展HACCP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等。推动能源产业绿色升级,鼓励以锗为主的新材料及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开展节能、节水产品认证、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认定等,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广清洁生产方式,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常规能源;减少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使用,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提高产品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浪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能源工业重点企业带动全产业链上下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行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实现全产业链能耗和排放降低。

4. 实施健康产业升级行动,满足群众品质生活需求。全力打造健康生活“宜医”目的地、健康生活“宜养”目的地、健康生活“宜居”目的地,满足群众品质生活需求。

一是打造健康生活“宜医”目的地。加大医药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医药生产企业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支持医药生产企业开展专利申请和国际注册认证;建立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逐步理顺药品耗材价格,健全药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价格、质量等信息,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基础保障,逐步提高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乡镇全科医生数等,满足居民需要,健全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二是打造健康生活“宜养”目的地。探索完善医养结合新模式,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建立医养联盟,推进医养结合模式进社区进家庭等试点,解决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资源割裂的问题,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推动建设宜养临翔;完善养老基础设施,不断增设城镇养老床位,满足本区老年人口和外来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打造健康生活“宜游”目的地,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A级景区建设和澜沧江保护为核心,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公共标识系统,完善厕所、停车场和救助站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A级景区公共厕所设置密度;建设特色民居客栈,培育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的旅行社和导游;开展旅游商品认定工作,打造“临翔特产”和“临翔工艺品”两大类旅游商品,积极组织特色旅游商品创意开发大赛和展销会等活动,提升旅游商品品质和知名度。

三是打造健康生活“宜居”目的地。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美丽县城、特色小镇、现代庄园等,加强古树名木和公共绿地保护,不断提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对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形成老年宜居环境;推动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转型升级,鼓励新建小区建立智慧物业平台,改善传统小区物业服务质量,完善物业服务体系;规范家政服务业市场秩序,加强家政服务人员能力培训,扶持优质家政服务机构。

(五)开展质量治理效能提升行动

1. 培育全民质量意识,推动全民质量共治。开展领导干部质量大讲坛活动,在区委党校设立“领导干部质量大讲坛”,定期组织国内外知名质量专家学者面向全区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开展质量强区专题讲座,打造领导干部培训的品牌课堂;面向区委区政府组成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开展大市场监管改革背景下的大质量治理格局专题培训,顺应改革需要,维护大市场监管的统一权威。开展质量管理知识进企业活动,定期面向企业开展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培训,帮助企业发现并分析质量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组织质量工作者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质量诊断、质量提升辅导活动;推动企业开展QC小组、合理化建议活动,推动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组织质量专家开展相关质量培训活动。

开展群众参与的质量主题活动,开展“质量月”“安全生产月”“315消费者权益日”“世界标准日”“世界计量日”“世界认可日”“中国品牌日”等宣传活动,在区属新闻媒体开设质量知识专栏,开展质量热点问题互动,普及基础质量知识;定期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群众质量满意度测评,广泛征求群众的质量提升意见;聘请计量义务监督员、电梯义务监督员等,调动市民参与质量提升活动的积极性;探索开展融合健康生活、绿色发展、质量提升等主题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提升群众对质量的认知水平。营造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氛围,通过广泛征集,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临翔质量精神并广泛宣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质量文化软实力;结合产业发展特色开展高原特色农业质量走廊、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业业质量走廊、民族特色文化产品质量走廊等创建活动,展示质量发展成果;完善区政府质量奖,对在质量创新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予以鼓励、表彰,营造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

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质量人才支撑。构建质量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建设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普及质量知识,培育中小学生质量意识;推广质量技术职业教育,推动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质量人才培养主体,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积极探索质量高等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相关部门、骨干企业积极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开展质量人才联合培养,为省内外知名高校开展高等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实验实习基地。建立质量人才交流互动机制,推动制定质量人才引进方案,重点针对政府质量监管能力、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第三方机构质量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大力引进相关质量人才;开展质量人才交流活动,鼓励通过外出挂职、借调、培训、在职学历教育等方式,推动相关部门质量监管人员、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积极“走出去”,学习省内外先进质量管理知识。优化青年质量人才发展环境,鼓励各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定期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展青年质量提升示范岗创建、青年质量控制小组实践、青年质量提升项目研究等活动,实施青年职业能力提升计划,激发青年人才参与质量提升工作的热情。

3. 开展质量技术攻关,提升质量创新能力。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各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对重点行业及重点领域实施产业技术政策引导,开展国家科技与创新政策宣贯,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意识;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联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用户等各相关方,构建技术创新共同体,弥补单个企业在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缺陷;鼓励企业建立创新需求整合机制,不断收集市场、用户反馈信息,发挥用户需求对企业创新的导向作用。推动企业开展产品设计创新,鼓励工业企业积极优化产品设计,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提高产品扩展性、耐久性、舒适性等质量特性,满足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需求。

鼓励企业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微创新活动,搭建微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孵化器平台,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低价或免费基础公共服务,调动全民积极性,掀起微创新热潮;鼓励企业内部设立年度创新奖、微创新项目研究基金等,鼓励企业员工开展以改善用户体验为目的微创新活动。创新质量分级手段和方法,建立质量分级制度,重点围绕“糖、茶、果、菜”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开展质量分级,倡导优质优价,引导、保护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积极性;开展初级农副产品分级、筛选等初加工设备的创新活动,以质量分级手段推动按质定价、按需定价,实现高原特色初级农产品利益最大化。

4. 开展基层能力建设,提升质量监督水平。加强基层质量监督硬实力,摸清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人员基本构成,优化执法队伍结构;强化基层质量监督执法能力,加强对基层质量监督执法工作的财政专项投入力度,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加强审计监督,提升基层质量监督抽检的财政保障力度。提升基层质量监督软实力,定期对基层工作人员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和能力考核,增强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和执法监督能力,强化基层工作人员的基本质量素养,规范基层质量监督执法程序和工作方式;构建服务型市场监管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基层执法人员服务意识,形成“质量服务企业、质量服务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树立服务型市场监管新形象。

(六)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夯实行动

针对临翔区质量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实,不断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围绕临翔区特色和重点产业,把夯实质量基础设施作为主攻方向,全力建构标准化、计量、认证、检验检测四位一体的质量基础保障体系。

1. 建立新型标准体系。建立绿色生产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产)业协会的作用,加快在高原特色农业、食品加工行业等领域制定符合绿色生产要求的团体标准,以团体标准引领绿色种植、绿色加工;推动生物医药大健康、新材料及新能源等重点工业领域的骨干企业建立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广节能生产标准、节能设计标准,推动工业骨干企业通过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引领全行业绿色生产;开展标准的对标、比对、实施、评估工作,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完善健康生活标准体系,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围绕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志愿服务、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健康生活服务标准化体系;广泛宣贯特色餐饮服务规范,推动餐饮服务体现临沧特色;全面落实导游服务质量等级、特色民居客栈等级、旅游购物场所等级、旅游特色商品等级、旅行社等级等覆盖旅游全行业的地方标准体系。构建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围绕澜沧江生态环境保护,探索构建生态保护管理标准体系,充分保护淡水、生物物种、森林等资源;重点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化手段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升级。

2. 健全认证监督体系。创新认证监管模式,构建由政府部门、认证机构、获证企业、社会公众组成的协同共生、四位一体的认证监管模式,加强执法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完善投诉机制,实施认证失信公示制度;认证机构和获证企业强化诚信自律意识,广泛开展诚信认证宣传教育,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鼓励公众监督,发挥媒体监督曝光和公众举报的作用,完善监督举报处理机制,营造诚信认证社会氛围。盘活认证服务市场,围绕六大重点产业,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推动企业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管理体系认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三标一体化”认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认证机构和企业双向选择,实现优质认证机构与优质企业深度合作,淘汰劣质认证机构,实现区域内认证机构的良性竞争。开展认证乱象整治,落实“认证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逐一排查问题、整改落实,并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检验检测认证活动和伪造、冒用、买卖证书或者标志等行为,坚决维护认证认可公信力。

3. 完善计量治理体系。发挥计量服务民生基本需求的功能,积极开展计量器具强制检定、校准等工作,着力加强旅游服务市场、城镇农贸市场、村镇集市等涉及民生领域的计量监督;开展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监督专项随机抽查,打击净含量不准,秤准心黑等计量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定期进行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校准;加快构建计量诚信体系,培育企业计量诚信意识,加强对计量失信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发挥计量促进环境质量提升的功能,市场监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部门,积极开展环境监测领域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工作,着力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助推生态保护治理工作;组织对重点排污单位在用计量器具强制检定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为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提供优质高效的检定、校准。发挥计量助力产业绿色发展的功能,重点针对高耗能产业,组织开展能源计量服务工作,为企业提供计量法律、法规及节能降耗的计量技术咨询服务;指导企业依据国家标准,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建立能源计量器具台账,健全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能源计量在节约资源中的作用;鼓励指导企业建立计量检测体系,依据国家计量法规,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经营损失,推动企业降低产品综合能耗,实现节能增效。

4. 优化检验检测体系。健全三级联动的纵向检验检测体系,巩固优势产业质检中心建设成果,大力支持特色产业质检机构发展,继续围绕临翔区特色产业发展方向,鼓励省级以上质检中心落户临翔,全力申报并建成国家级茶叶类重点实验室;开展区级基层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整合与改革,推动区整合基层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合力为基层质量监督抽查提供技术支撑。完善覆盖重点产业的横向检验检测体系,加大检验检测市场开放力度,大力引入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弥补质检公共服务机构能力不足和服务覆盖面不全的缺陷,全面提升针对高原特色农业和食品加工、轻纺制造业、生物医药大健康、现代物流、新能源及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质检综合服务能力;鼓励各骨干企业建立内部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和实验室等技术机构,开展内部技术机构的资质认可与认定,推动企业内部技术机构提质升级,并面向同行业开展质检服务,逐步建立以骨干企业技术机构为核心的覆盖各重点产业的检验检测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党领导下的质量强区建设体制机制,强化党对质量强区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发挥临翔区实施品牌和质量强区战略领导小组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作用,健全工作推进、交流、宣传机制,强化部门、政企、政社联动。推进质量课程进党校、进行政学院,培育各级领导干部“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

(二)完善政策措施

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规划落实的刚性约束,围绕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工作方案或专项计划,做好细化分解,认真组织实施。鼓励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率先突破,及时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典型做法。探索设立质量发展基金,加大对涉及质量工作相关资金的统筹协调,做好质量提升、质量创新研究、质量宣传教育等方面的经费保障。

(三)强化考核评估

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深入推进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强化考核结果的反馈和运用,将其作为对地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促进各级政府重视质量工作。探索建立质量督查工作机制,质量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主要目标任务反馈机制,适进组织规划中期、末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