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临沧市临翔区文化和旅游局关于84处不可移动登记保护单位审查认定结果的公示

发布机构:临翔区政府办 作者:  时间:2019-10-22   点击数:  打印 】 【 关闭


             临翔区不可移动登记保护单位审查认定意见表
序号 名 称 级 别 类 别 简     介 认定意见
1 彭桂萼墓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圈掌社区西面的斑凤山小石佛坡地上,坐西朝东,墓身东高西低,长4.22米、宽为3.3米、高3.36米,墓头建盖传统门楼式样建筑,顶部铺朱红色琉璃瓦,墓碑前30厘米为两棵金柱,以金柱为分界,整座墓共有三块碑石,中间的碑石刻有彭桂萼福位及后代姓名,两侧碑石刻有原国务院秘书马子华撰写的彭桂萼生平事迹,共有777字。墓门的两侧各有一条大理石刻制的对联,墓的东面、西南面各有一张水泥桌,西北面有一个水泥灶,墓体的正北面与墓相连有一张长形水泥桌。彭桂萼(1908—1952),马台乡大忙顶村人。1949年领导缅宁起义,1952年被错判处死。1983年恢复起义人员政治待遇。1985年其亲属将遗照衣冠立墓于斑凤山。彭桂萼先生大部分时间都从事教育工作,对临翔区的教育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学生开展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写了许多唤起民众谴责日本侵略者的作品,在国内的文艺界和诗坛很有影响。 撤销
2 永泉猛虎营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遗址位于临翔区博尚镇永泉村委会的永泉后山,海拔2471米,为清代时期1866年到1871年红白旗战事期间遗存的古战场遗址,南北长2700米,东西宽1100米,总面积297万平方米,山体保存有当时近万人居住开出的台地遗址近30层,山顶四周有近1米深的战壕遗址30多条和100多个掩体,西北边遗存有大量作为防御武器的礌石。永泉猛虎营遗址,为研究清代发生在临翔区的红白旗战事史实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保留
3 永和何家大院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永和村委会上永和组,始建于民国,为何祖武所建造,东厢房已拆除,由主房、西厢房及照壁组成,总占地面积为387.76平方米,主房坐南向北,为尖山式重檐硬山顶,两楼一底,建筑面积358.62平方米,西厢房坐西向东,也为尖山式重檐硬山顶,一楼一底,门窗上有花、鸟、石榴、佛手等木雕。何家宅院几经易主,现正房为何进科家居住,厢房为何进详家居住。何家宅照壁有渔樵耕读、暗八仙、虾等内容的水墨画,画面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多彩,壁画在文革时遭损坏,现存壁画面积较少。永和何家宅木雕及照壁图案丰富精美,是临翔区永和地方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为研究临翔区的建筑及壁画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保留
4 永和康家大院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永和村委会上永和组,为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原为康怀彦的祖父所建。康家宅总占地面积193.8平方米,建筑面积314平方米,由主房、东厢房、南厢房、北厢房组成,但南厢房1996年已拆除。主房、北厢房、东厢房都为尖山式硬山顶,一楼一底土木结构。主房建于清代晚期,无雕花,楼下门窗于1996年拆除换新,主体及楼上建筑构建基本不变;东厢房、北厢房建于民国时期,门枋、柱枋上有精美的龙纹及各种植物花卉木雕,东厢房楼上四周有过道,北厢房木窗花纹雕刻大方精美,保存较好,楼下部分已被拆除。永和康家宅木雕图案大方、俊美,工艺精细,是临翔区永和村不可多得的传统建筑民居,为研究临翔区的建筑及壁画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撤销
5 临沧七六五矿旧址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旧址位于临翔区博尚镇户有村委会境内 ,是1976年5月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35108部队和临沧地区化工二厂的基础上建起的国营核工业部所属的铀矿联合企业。临沧七六五矿旧址有四个矿床和矿点,矿床上部最高海拔1980米,沟底海拔1850米,矿部居中,海拔约2030米,总占地469860平方米,工业和民用建筑约25086平方米,1994年停产,2001年开始进行退役环境治理工程。七六五矿是临翔区境内重要的核工业矿产遗址,为我国核工业生产提供了优质原料,对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保留
6 腊托旧寨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腊托组北面“竜树洼子”的南面,海拔1764米。据考证推断,300年前,傣族、佤族的先民曾在这里建房居住、劳作生息,后不知何原因,佤族及傣族先民弃寨迁徙,部分村民迁往沧源的翁丁、南腊,另一部分村民就在现在的腊托组内居住下来。腊托旧寨遗址东北高,西南低,东西长、南北窄,遗址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境内有大榕树20多颗,现在为腊托村民的山地,种植玉米、烤烟等作物,在遗址范围内发现有少量的陶、瓷片。腊托旧寨遗址对研究碗窑村乃至临翔区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撤销
7 采花坝石拱桥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忙角社区西端的南高河上,海拔1549米,属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清代,是通往章驮、勐永、耿马、缅甸的古驿道。据说此桥名叫“寡妇桥”,相传有一对夫妻,相亲相爱,丈夫外出做生意,途中被南高河淹死,其妻悲愤出家,化缘集资,修建了此桥。南高河石拱桥桥长22米,宽5.4米,现桥墩、桥台保存基本完好,桥面、护拱残损较大,桥面最窄处仅存60厘米,由于公路的修建,此桥基本不再使用。南高河石拱桥对研究临翔区茶马古道文化和石拱桥的建造史提供了实物资料依据。 撤销
8 和平茶叶初制所旧址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邦东乡和平村委会境内临大线59公里桩处,海拔1774米,始建于1958年10月10日,为邦东乡境内建成的第一个茶叶初制所,1980年前属和平村委会集体使用和管理,1980年3月到2000年7月期间由和平村委会周家社村民普德良承包,2007年7月,由普德良出资6万元购买。和平茶叶初制所总占地面积为939平方米 ,由大门、温凋房、晾茶房、揉捻车间、居住房和仓房组成 。和平茶叶初制所主要从事茶叶的初加工,生产红茶,春茶季节有8-10人生产,夏茶季节有2-3人生产。至今仍然保存着古老的茶叶发酵工艺技术和传统的机器设备,有两台揉捻机,1台烘干机,现在在原来的基础上添置了揉捻机和烤箱等新设备和新工艺,这些因素使和平老茶厂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延续和发展。和平茶叶初制所对研究邦东乡乃至临翔区的茶叶加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和见证。 保留   (产权人愿意履行保护责任)
9 老所河电站旧址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邦东乡和平村委会境内临大线59公里桩处,海拔1774米,为了解决邦东乡的用电照明,1972年6月,邦东乡境内同时修建的电站有6个,在当地有“七村九电站,家家挂着红火炭”的说法,保存到现在且仍在使用的只有老所河电站。老所河电站机房为砖木结构的汉式建筑,面积为54.68平方米,发电机属混流式发电机,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时候,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将发电机从临沧城运回。老所河电站发电量为48千瓦,在建成之初,白天提供茶所生产用电,晚上提供和平村7个小社的村民照明用电,2004年由和平村委会周家社村民普德良收购,作为普德良家和平茶叶初制所的生产和家庭照明使用。 老所河电站是70年代邦东乡电力发展的见证和重要的实物依据。 撤销
10 柳树河水库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那招片区夹山村委会辖区内的大亮山山脉的中段,那戈河上游的柳树河内,海拔2257米,始建于1972年,1977年竣工。柳树河水库由大小4箐组成水库径流区,属澜沧江水系,堤坝高30米,戗台宽2米,顶宽4米,分两级变坡,径流面积为1.9平方公里,年蓄水量106万平方米,灌溉良田1400亩。柳树河水库为研究70年代临翔区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实物资料。 撤销
11 小道河水库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那招片区邦公村境内,海拔2266米, 地处大量山中段的那戈河上游的小道河内,与柳树河水库相连,亦称“姐妹水库”。水库于1956年动工,1959年竣工,坝高16米,水库总容量7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890亩。 水库周边无居民耕地,森林覆盖率较高,水源充足,管理措施健全,现使用正常,保存状况较好。道河水库为研究临翔区五十年代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实物资料。 撤销
12 博尚李保墓 登记保护单位 古墓葬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大勐准村南面的大树梁子, 始建于1908年,海拔1853米,总占地面积约为88平方米,墓长3.3 米,宽 1.7米,占地面积5.6平方米。李保墓的南面为李母墓,东、南、北三面为墓地石围栏,石围栏外2.6米的东北、东南两角各竖有一棵围杆(华表)。李保(1838-1908),字耀堂,上永和人,武功高强,在“红白旗”战事中曾率领万余人驻守猛虎营力杀回军首领马阳泗,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被清朝同治皇帝封赏,官居六品,此墓地是李保用一个傣族大铜锣和大勐准佛爷换来的。李保墓对临翔区的丧葬习俗及历史文化都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保留
13 斗阁麻栎井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圈内乡斗阁村委会斗阁大寨,海拔 1660米,修建于明代,距今约400年,明朝年间斗阁村就有傣族和佤族先民在此居住,为了解决饮水问题开挖了此井,当时斗阁大寨叫麻栎坪,井名由此而来。麻栎泉原用石块支砌到井面上约1.5米处,上面用一块大石块盖住,麻栎泉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1990年斗阁大寨村民何文晋出资对麻栎泉进行了重修。麻栎泉现在井壁用石块支砌,长1.57米,宽1.6米,井深1.5米,容积约为3.5立方米,井面上建盖了水泥井房,井房高2.5米,长2.18米,宽1.65米,井门长1.57米,宽1.12米,井房上刻有对联一副,横批为“麻栎泉”,两边刻有“日月同辉,天地共存”8个字以及碑记。斗阁麻栎泉是斗阁大寨历史的见证,为研究圈内乡以及临翔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保留
14 斗阁何雨生旧宅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圈内乡斗阁村委会斗阁大寨中心,海拔1668米,原为斗阁何雨生家请剑川木匠所建,建造时间约为清末民初,距今100多年,1954年由于战乱,何雨生家逃亡,由杨幡美家居住,现在居住的是他的孙子杨绍庚。斗阁何雨生宅院总占地面积为172.8平方米,由主房、北厢房、南厢房和大门组成,建筑面积为259.8平方米,主房地势较高,高出南北厢房及院子45厘米,为尖山式歇山顶,柱头及木枋雕有云纹图案;北厢房为尖山式重檐歇山顶;南厢房为歇山顶瓦屋面,两层,楼下门窗全部拆除,院子全部用长方形石块铺成,保存较完整。斗阁何雨生宅院是我国汉式传统建筑和地域文化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为研究临翔区的建筑艺术和斗阁村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留
15 锅底塘水库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那招片区坝密河村委会境内的叫雨山脚下,海拔2415米,是临翔区境内海拔最高的水库。锅底塘水库1978年开工,1981年竣工,属澜沧江水系坝密河上游,库区由三岔峡谷构成。 水库坝高32米,顶宽5米,顶长111米,总库容为176.5万立方米,径流面积为1.2平方公里。外引竹笆山径流面积0.65平方公里。坝型为均质坝三级变坡,灌溉面积为3268亩。 锅底塘水库为研究临翔区水利建设提供了实物资料。 撤销
16 本地石塔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章驮乡塘房村委会本地组东南面的文笔山顶上。本地石塔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单体塔,建造年代约为明代,是当时本地傣族先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据调查,本地组早年约有200余户傣族人民在此居住并建造了此石塔进行宗教活动,塔体为2个圆形,高约3.5米,全部用人工打质的石块支砌而成。后因石佛河的河水泛滥以及一些不可知的原因,全部村民外迁,一部分村民搬迁到了勐旺村腊东组、一部分村民搬迁到耿马县的勐永一带。现在居住的居民都是后期搬迁来的汉族,石塔的宗教活动还延续过一段时期,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本地石塔遗址东西长17米,南北宽8.5米,总面积146.2平方米,遗址的四周仍保存有较多的毛石构建的石堡坎,遗址内保存有塔地宫内挖出的塔模一个,塔摸总高64厘米,底宽30厘米,塔体所在地范围内遗存有塔身及基座石块多块。本地石塔遗址,为研究临翔区内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的路线、傣族先民的宗教信仰、文化谱系、聚落分布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 撤销
17 腊东煤矿旧址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章驮乡腊东村委会境内,距临沧城约7公里,海拔1623米。腊东煤矿始建于1952年,地址在旧寨,1953-1954年搬到腊东村河边,1955-1954年搬回旧寨,1962年搬迁到现址,腊东煤矿大门建造于1963 年,腊东煤矿大门为砖混结构,高7米,总宽10.14米,车道宽3.66米,腊东煤矿大门正中有一颗红色五角星,两边门柱上刻有毛主席语录的浮雕文字,文字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临翔区煤矿工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 撤销
18 青华佛寺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忙畔街道办事处青华村委会青华大寨。明天启元年(1621)南传上座部佛教从缅甸传入,缅宁城大兴修寺之风,辖区内共有39座缅寺,因各种原因,不少缅寺已毁。青华佛寺始建于明代,据说已有约560年历史,多次损毁后重建,最后一次修建时间为1977年,2009年重修大门。 青华佛寺东西长、南北窄,总占地面积为2649.6平方米,主要由大殿、佛塔、僧房、厢房和禅房组成。青华佛寺大殿座西向东,为歇山顶青瓦屋面,大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大殿南面的佛塔以前为石塔,现已改为砖混结构,为八边形,边长2.06米。大门东边2米处有一棵老树。青华佛寺建造年代久远,对研究临翔区的佛教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撤销
19 青华大沟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忙畔街道办事处境内,临沧城坝区西北面,始建于1953年,沟渠西起龙洞坡铁索桥下,围绕旗山,流经马房、忙巩、忙令、卧围、青华、忙岗、达海奈,沿西河左岸由西向北灌溉。沟长11.5公里,流量0.3立方米/秒,灌溉田地3000亩,1954年扩建由达海奈延长至邦笃,延长4公里,全长15.5公里。灌区最大面积可达5800亩。青华大沟是临翔区境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最早的一条大沟,留存至今仍在使用并发挥着重大作用,是临翔区的重要水利工程。  撤销
20 临沧电影院旧址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菜园社区西大街中段。建于1964年10月,属中苏砖混结构建筑,临沧电影院总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00平方米。 临沧电影院坐西向东,东门前有十一级石梯。门厅前有4棵柱径为1米的立柱,立柱上方的墙面上塑有“临沧电影院”浮雕字样,影厅的侧墙为青砖支砌,侧窗为木质的百叶窗。临沧电影院大厅内分侯室厅和放映厅,门厅及侯室厅两边的小房间原为职工住宿,现已改造为放映小厅及台球室,放映大厅楼上设为放映室和观看席,楼下为观众席,几经改造后,楼下现在可容纳观众300人。临沧电影院是临翔区境内重要的文化教育建筑,是临沧电影业蓬勃发展的象征,其造型美观大方、结构牢固,经过大地震后丝毫不受损伤,也是临翔区六十年代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精品。 保留
21 肖祠街张家宅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中平社区肖祠巷(9号、11号),海拔1510米。张家宅建于民国九年(1920),为张启云所建,现为其孙子张文贵、张文岐两家居住。张家宅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130平方米,房屋为顶山式硬山顶,分楼上、楼下两层,楼上有过道走廊,楼梯设在一楼门外,门檐、门枋上有古朴素雅的木雕。2009年修建房屋时屋顶被换为了石棉瓦。张家宅结构精巧,雕刻古朴大方,对研究临翔区的建筑风格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撤销
22 昔本军人墓群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昔本大寨村头,死者均为在原“六十三”医院(即军队医院)医治无效死亡埋葬于此地的军人,当地人称此地为“烈士墓”。 多为1952至1956年修建。1949年,军队医院(六十三医院)在昔本大寨租用当地老百姓的民房组建医疗机构,抢救在博尚战役中负伤的40师119团、120团的解放军战士,有的战士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后被埋葬在此地。军人墓地坐西朝东,共分为6排,所有墓都修建为临翔区汉族墓葬形制。每座墓长2.27米,宽1.22米、墓头高1.24米、墓尾高80厘米,用青石块支砌。碑墓仅有死者姓名、服役的部队番号、家乡名称和死亡时间。整齐而形状相同的墓群在临翔区境内不多见,对研究临翔区50年代的军医院有较高的价值,同时昔本军人墓群的性质也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保留
23 太平街王家宅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中平社区太平街263号,始建于清代。王家宅座东朝西,为尖山式硬山顶,青瓦屋面,属土木结构,基础为毛石,土基墙面,临街面(即西面)建有二级石台阶,木门、门窗、隔板保存较好,二楼过道护栏为旺柱栏杆。门枋、柱枋上刻有八仙、南瓜连枝、和谐、喜鹊、书香门第、富贵牡丹等精美图案。太平街王家宅建造年代久远,木雕精美、内容丰富,是临翔区境内现存不多的古建筑之一,为研究临翔区的历史和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撤销
24 凤翔佛寺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南屏社区,海拔1500米,始建于明代,多次修缮,最后搬迁重建于1982年。目前全寺占地面积1818平方米,建筑面积262平方米,佛寺由大殿、僧房、丰安塔、亭子、水井、水池、大门、综合用房、杂物房、伙房、简易房组成。大殿为尖山式重檐歇山顶,琉璃瓦面设天花、漏水金印,东面两边各有一幅五彩凤凰的镶嵌壁画,西南北三面墙体绘有彩画,内容丰富,凤翔佛寺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风格,有鲜明的临沧佛教地方特色。 撤销
25 忙巩佛寺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忙畔街道办事处忙令社区忙巩村,海拔约1500米,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文革时期遭到破坏,1980年重建大殿、重塑佛像。该寺占地面积约4.27亩(2846平方米),佛寺由大殿、大门、伙房、综合用房(僧房)组成,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佛寺大殿坐西朝东,为尖山式重檐歇山顶,青瓦屋面,东面有两棵树龄100年以上柏树,忙巩佛寺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风格及地方特色。 撤销
26 忙巩祭祀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忙畔街道办事处忙令社区忙巩村,始建于明代,现存一棵高山榕,树龄为300多年,古树东北筑有40米堡坎1段,此祭祀遗址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至今仍为忙巩傣族进行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凡有佛寺活动都要到该遗址榕树下进行祭祀,敬请“着色竜”。忙巩祭祀遗址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北塔”、忙巩缅寺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缅寺、西北塔和忙巩祭祀遗址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临沧的重要标志,是研究明代临沧佛教传入的实物资料遗存。 撤销
27 忙巩缅寺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忙畔街道办事处忙令社区,海拔1525米,旗山脚下白塔路北端,缅寺始建于明代,毁于清代中期,面积为2103平方米。遗址范围内共保存有古树5棵,其中菩提树2棵,高山榕3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信徒常在此遗址举行祭祀活动,是当地傣族进行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忙巩缅寺和西北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临沧的重要标志,对研究当时临沧佛教传入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撤销
28 忙芽佛寺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忙畔街道办事处忙令社区忙令村,海拔1487米,始建于明朝年间,在当时临翔佛寺中为官缅寺外的第二大佛寺。忙芽佛寺总占地7.5亩(4950平方米),寺内有大殿一间,尖山式三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为383平方米,殿内塑有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座高4.8米,小佛像六尊;僧房一间、也称附殿,建筑面积198平方米;佛塔一座,占地81平方米,四方形塔基,塔基高1.18米,长9米,宽9米,主塔高12.6米,塔基上建有四个小塔;伙房为现代砖房。寺内有百年芒果树一棵,菩提树三棵,石水缸一个,附近有忙芽佛寺古井一口,占地面积约8.19平方米,井深约2.5米,井面长130厘米,宽126厘米,井壁及井房用青石块支砌,井房高 131厘米,长245厘米,宽130厘米,房檐铺一块长155厘米的石条,造型朴素大方,保存较好。 保留
29 章嘎佛寺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章嘎社区凤翔路135号,海拔1500米,始建于明朝。1973年曾做过粮库,文革时期被毁坏;1988年重建大殿、厨房及僧房;1990年重建白塔;1995年依法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1996年由忙畔曹文兴重塑大殿菩萨;1999年由于五号路修建佛寺西面的范围被规划,由于当地信徒较多2000、2002、2003年曾三次加筑砖墙,把大殿面积往东扩大,章嘎佛寺现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有大殿、僧房、厨房、大门、居住房、佛塔,水池组成,大殿为尖山式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约为213.28平方米。章嘎佛寺建寺时间较早,是章嘎村38户傣族进行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大殿建筑古朴而有特色。 撤销
30 凤翔石洞寺 登记保护单位  石窟寺及石刻     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圈掌社区以南三公里处的飞来峰上,相传是土司避暑之地,石洞寺始建于清代,属人工雕凿的石窟。石窟建于半山腰,北端的石窟建在一块悬崖上,通向石洞的道路为依山开凿的石梯,石梯的宽度为50——80厘米不等,坡度大约为60度。凤翔石洞寺可见石洞4个,每一个石洞里都有人们祭祀用的香炉。石洞东面的山箐里有一股清澈的山泉,每天都有大批的临翔区居民来此挑水,山泉旁有一座新建的龙王庙,和一个废弃的蓄水池。 
石洞寺是人们进行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对研究临翔区的石窟构造及宗教活动提供了实物资料。 
保留
31 勐托佛寺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博尚镇勐托村委会勐托大寨中,海拔1785米,始建于清代,距今约300年。多次翻修,1986年重建。  佛寺由大门、后门、大殿、伙房、僧房组成。大殿为尖山式重檐歇山顶,殿门加筑滴水出檐,青瓦屋面,中脊有一个土陶制作的莲花宝塔。共28根木柱,1/4的木柱是始建时的材料。柱径为22——30厘米不等。内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弥勒佛等多尊佛像,佛寺西南角有一棵菩提树,树龄约为300年。勐托佛寺历史悠久,虽为重建,但主体结构变化不大,对研究临翔区的佛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撤销
32 勐托俸氏墓群 登记保护单位  古墓葬     位于博尚镇勐托村委会勐托大寨寨口北面约100米处,海拔1818米。为勐托大寨俸庭宽家族的先祖葬地。俸家的祖籍为德宏州的瑞丽县,因土司争权和争地盘,受追杀逃难到此,距今约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勐托大寨最早的家族。俸氏墓群可见的墓碑有41座,没有标记的墓涵有许多。因当地傣族实行火化,其骨灰用陶罐装入埋入地下,早先的墓没有形制,只装一个石头为记号。 俸氏墓群的形制有5种,有一层、二层和三层的,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特点,墓地的墓向全向东方。 俸氏墓群反映了傣族人民特殊的葬俗,对研究临翔区乃至德宏的傣族葬俗提供实物资料,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保留
33 忙等佛寺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完海村委会忙等组,海拔1790米,始建于明代至今约500多年的历史,佛寺总占地面积752平方米,大殿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大殿结构为尖山式硬山顶,青瓦面。屋顶有部分挑出,作采光之用,殿前曾建盖房屋后被拆除,大殿后有古树一棵。大殿分为两间,主间设有大佛1个,在东北角设有一个小佛台,佛台上面有瓷塑的菩萨像,次间无任何设置。 佛寺于1995年依法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至今仍有15户约60人傣的族居民到此开展祭祀活动。忙等佛寺对研究临翔区及完海村佛寺的形制及构造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撤销
34 忙招佛寺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博尚镇完海村委会忙招组,海拔1831米,始建于清代,距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佛寺总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大殿占地面积148.8平方米。佛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破坏,殿内的佛台、佛像已损毁,现仅存大殿一间,而且已破烂不堪。但东面仍保留部分青砖地面,部分墙角青砖图案精美。佛寺于1995年依法开放为忙招组傣民的宗教活动场所。泼水节期间勐托大寨的傣民也会来此开展宗教活动。佛寺周围已成为忙招组村民的娱乐活动场所。忙招佛寺对研究临翔区佛寺的形制及构造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 撤销
35 南美竹笆山祭祀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南美乡南美村竹笆山,年代无据可考。每年农历正月第一个属猪日为南美拉祜族的“祭竜节”,祭竜节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都到竜堂来进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进行锄草、扫竜、围篱笆(用冬瓜树和刺竹)活动,祭祀用品用竹编的竜笆装沙子、茶叶和米,两节竹子装水,由当地的摩巴进行叫魂祈福活动。南美乡境内共有祭祀遗址17个,其中南美村境内有2个,即竹笆山祭祀遗址和啊里新寨。竹笆山祭祀遗址为竹笆山1、2组村民的祭祀场所,2002年由村头搬到现址,总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竜堂中心用竹笆围成圆形的围墙,竜堂里面1.5米处用冬瓜树或刺竹把芭蕉树围住。芭蕉树为拉祜族的救命树,被拉祜族视为最高的崇拜物,每年都要进行祭拜。竹笆山祭祀遗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撤销
36 南美火葬地 登记保护单位  古墓葬     位于临翔区南美乡南美村委会境内的山地上,当地人称那嘟咕坟山,也称“烧人山”,为南美村3-8组拉祜族的火葬地。拉祜族的葬俗为火葬,人死后不分老少,不分地位,不分死的好或是不好,按姓氏在火葬地的火葬塘进行火化,火化后也不进行埋葬,平时祭奠也不到火葬地。那嘟咕坟山面积约20000平方米,山上共有火葬塘3个。山上地势西高东低,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约为90%,有水冬瓜树、红毛树、杨梅树、刺通树及大量刺竹。 南美拉祜族火葬地是拉祜族葬俗的表现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研究拉祜族民俗的重要载体。 撤销
37 斗阁杨氏祠堂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圈内乡斗阁村委会斗阁大寨,海拔1678米,修建于1947年,为杨嘉猷家供奉祖宗的祠堂,建房者为临沧人,姓赵,姓名不详。杨氏祠堂总占地面积291平方米,由祠堂、南厢房和照壁组成。祠堂为尖山式硬山顶,门枋及柱坊上有精美的雕花,主要用于供奉祖先灵位,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土改时被分给杨国峥家,杨国峥死后现在居住的是他的儿子杨绍回;南厢房建成初期,楼上设有菩萨灵位,有专人进行祭祀活动。土改时分给马来发家,几次易主后被杨绍回购买,1986年拆除重建;照壁为南北向,通高为480厘米,通长630厘米,其中基座高120厘米,用石块支砌,照壁心上存有五个小椭圆形素平砖雕,照壁上部为青瓦墙帽。四周用60厘米的砖墙围砌,北部105厘米处开有月宫门,门宽164米,高235厘米,门顶及照壁心用土基支砌,上面留有“毛主席万岁”几个大字。杨氏祠堂的照壁造型美观、坚固,存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化遗迹,杨氏祠堂建筑风格独特,木雕形制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科学价值。 保留
38 丫口田团山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马台乡唐家村委会,现存面积约800平方米,该遗址采集到磨制、打制石斧多件和少量夹砂陶片,陶片为素面夹砂灰陶,根据采集器物确认该地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为研究临翔区澜沧江畔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遗存。 撤销
39 斗阁何雨贤旧宅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圈内乡斗阁村委会斗阁大寨,据推算此房约建于清末,距今100多年的历史,具体年代不祥。原房主为何雨贤请剑川师傅所建。原为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土改分房后被破坏,现存主房1栋,主房在土地改革时两间被分给黄九江家,现在居住的是他儿子黄家富。东边一间被分给李光泽家居住。何雨贤旧宅座东朝西,为尖山式重檐硬山顶,青瓦屋面,建筑面积165平方米。前檐木枋上雕花大方、精美,整座房屋结构保存基本完好,斗阁何雨贤旧宅为研究当时的建筑风格以及斗阁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保留
40 斗阁何当贵旧宅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圈内乡斗阁村委会斗阁大寨,海拔1678米,始建于中华民国。土改时何当贵家旧宅被分到郑壮娣、何进、何杨有等四家。现在院内住户只有杨壮娣一家,何当贵旧宅在1985年时遭火灾被毁,于同年重建了现在的住房,何当贵旧宅大门免遭火灾保存至今。何当贵旧宅大门高约4米,门顶为青瓦顶,大门长2.6米,宽2米,地面由大小不一的石块铺成,门楣上有双重木雕,刻有牡丹、书香门第、连理枝、云纹等图案,雕刻刀法精湛,刻画细腻,造型逼真,精美华丽。斗阁何当贵旧宅大门为研究当时临翔区的建筑风格及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留
41 忙称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马台乡平掌村委会田坝心组以东,东距澜沧江约2公里,遗址由三层台地组成,海拔1176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已破坏,在遗址断面上可见块状的红烧土炭,并采集到有肩石斧、石器半成品以及夹砂陶瓶、罐等陶片。忙称遗址是临翔区境内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研究澜沧江临翔区段人类历史的实物资料遗存。 撤销
42 平掌伙头田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马台乡平掌村委会江边组澜沧江边一个独立的小山上,海拔974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该遗址文化堆积层已破坏,采集器物多件,有双肩石斧、陶片、炭屑等,平掌伙头田遗址是临翔区境内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研究澜沧江临翔区段的实物资料遗存,为研究临翔区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依据。 撤销
43 马台烈士陵园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马台乡马台村委会,始建于1949年,2004、2005年重修,2009年扩建,修缮堡坎、围墙。马台烈士陵园总占地面积168平方米,由烈士纪念碑、两座烈士墓、3套石桌凳组成,四周修建围墙。烈士纪念碑上记载1949年解放战争中在马台战斗和1969年7月14日在缅甸国际支左光荣牺牲的4位革命烈士的事迹。马台烈士陵园是记录革命烈士英雄事迹的一种文化载体,对后人起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保留
44 彭桂萼故居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马台乡马台村委会大文顶组,与大文顶小学东西相连,海拔1532米,始建于清代,主房及南厢房已毁,现存的彭桂萼故居为原来的北厢房,木结构,座北朝南,硬山式重檐歇山顶,占地面积121.13平方米,建筑面积242.46平方米。明间为六扇直格木板门,1950年土改后北面木窗,木门等被拆除,重建为后山墙。 彭桂萼(1908—1952),马台乡大忙顶村人。彭桂萼先生大部分时间都从事教育工作,对临翔区的教育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学生开展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写了许多唤起民众谴责日本侵略者的作品,在国内的文艺界和诗坛很有影响。1949年领导缅宁起义,1952年被错判处死。1983年恢复起义人员政治待遇。1985年其亲属将遗照衣冠立墓于斑凤山。彭桂粤故居是临翔区境内不可多得的名人故居遗存。 保留
45 凤翔泰华寺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菜园社区太平街182号。原为道教宫观“东犹庙”所在地,东犹庙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汉传佛教传入临翔区后,1988年经统战部批准,设立大众部佛教管理小组,1996年管理小组购买东犹庙及周围土地作为汉传佛教活动点。1997年经批准定名为“泰华寺”,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修建地藏殿,2002年建盖综合楼,2004年建成大雄宝殿,2008年建成观音宝殿,2009年建成客堂1间。泰华寺占地面积4.8亩,现有教职人员15人,有信徒弟子3000多人,是临翔区境内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其建筑风格气势辉宏,碧辉煌,泰华寺对临翔区境内大众部佛教活动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撤销
46 临翔茶马古道平村段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平村乡那玉村回弄寨西南方约300米处,海拔1589米—1612米。临翔茶马古道平村段是平村乡重要的茶马古道遗存,此古道北起临翔区平村乡北端的那岭山,南至那玉村委会东岗组的麻栗树,途经困博、李家寨、沈家寨、河头、铜厂箐、勐稿山、换良村委、林岩村、罗胡子村、回弄寨等地,全长50.76公里。可通往马台渡、那招渡,历史上曾是连接景谷县到缅宁(临翔区)和双江县乃至耿马县和缅甸等地的重要商贸通道。临翔茶马古道平村段用石块和卵石依陡峭的山道砌成,形状为多个“Z”字形,茶马古道布满马帮长期行走之后留下的明显痕迹,部分路段至今仍在使用。茶马古道平村段为研究景谷通往临翔区和缅甸的商贸马帮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留
47 那招渡战场旧址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平村乡那玉村委会罗胡子组境内,海拔755米,那招渡修建年代为1946年,是景谷县通往临翔区的重要渡口之一。那招渡口为天然渡口,渡口码头为约4900平方米的沙滩,水势平缓,渡口南面有2棵榕树,胸围直径为3米,渡口的北面为那招大山,由于交通环境的改变,此渡口于1949年停用。那招渡口曾是平村剿匪战场之一,1949年匪首李希哲叛乱,我十七团和游击团在那招渡俘虏叛军700多人,李树先、字有林烈士就是在那招渡战役中牺牲的。那招渡战场旧址是临翔区革命斗争史的历史见证。 保留
48 李树先烈士墓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平村乡那玉村辖区内的罗胡子村外的光头山顶上,海拔为1284米。 李树先为民兵大队长、机枪手,1949年追剿叛匪李希哲而光荣牺牲,双耳被匪徒割去领赏。 李树先墓用石块支砌,以土掩盖,长1.8米、宽0.9米,墓碑用毛石制成,上面用阴字刻写“李树先烈士之墓”几个大字。每年清明节,那玉完小的师生都到此祭奠扫墓。 李树先烈士墓为研究解放初期中共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一支队、第二武工团在平村的剿匪战役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 保留
49 忙圈缅寺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平村乡永平村委会境内,海拔1136米,始建于清代,因地理位置与傣族村民心理忌讳的原因,忙圈缅寺曾三次搬迁,最后一次搬迁的时间约100年前,搬迁的选址又返回原址。由于村小人少,无力供奉佛爷,凡有大活动只能到外地请佛爷来做操持。由于年久失修缅寺损毁,现遗存主要有缅寺建筑的基础(石脚)和一个石水缸、两个石狮的基座。忙圈缅寺遗址面积约1013平方米,现在仍为当地傣族人民的主要祭祀活动点。忙圈缅寺遗址为研究临翔区及周边各县的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撤销
50 忙广缅寺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平村乡换良村委会圈帽组西面的山顶上,海拔960米,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忙广缅寺于民国时期毁于火灾。以后缅寺遗址成为当地傣族的祭祀点。现存的遗址主要有北面围墙石脚及大殿的部分石脚,东面的土墙也依稀可辨。遗址的中心区有一个半圆形的月牙石水缸,最长方直径为1米,圆半径为0.59米,高0.35米,壁厚为0.06米。忙广缅寺遗址为研究平村乡傣族的佛教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依据。 撤销
51 来弄冶铜旧址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平村乡平村村委会来弄组南方5公里的大黑干箐旁,海拔1080米,修建于1958年大战钢铜铁运动时期,由于技术问题和矿石含量低等多种原因,被迫停产。来弄冶铜遗址总面积约2080平方米。矿冶遗址现存可见冶铜土炉21个,保存较为完整的仅有1个,土炉的形制为石块支砌,长度为1.3米—1.8米不等,宽度为1.4米—1.6米不等,高度为1.32米,原来为5排,两排被损毁,修成拉运木料的临时公路,距土炉东方300米处有一个挖矿石的坑道,现已被土石填满。来弄冶铜旧址为研究平村乡和临翔区的冶炼工业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撤销
52 王克仁烈士墓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平村乡永平村委会猴子箐组南面的山地上,海拔1449米。王克仁,外号大江鳅,1927年生,祖籍在云南省大姚县,1949年在第二武工团任一区队长、党支部委员。在围剿李希哲残匪的那招渡战役中染上疟疾无治而牺牲,年仅22岁。 王克仁烈士墓坐北朝南,没有明显的墓葬型制,也无墓碑,仅为30余个卵石堆成的简易坟。王克仁烈士墓是平村革命的历史见证和重要实物依据。 保留
53 腊东佛寺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章驮乡勐旺村委会腊东组,海拔为1640米。腊东佛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3),是勐旺村腊东组傣族人民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点。1966年受“文革”冲击,大殿及佛像被毁坏,1988年由俸万岭、俸玉荣组织重建大殿和僧房。腊东佛寺总占地面积为1013平方米,由大门、大殿、僧房、伙房和广播室组成,大殿坐西朝东,为尖山式重檐歇山顶,木柱、土基墙、青瓦顶,内塑大佛一尊,木林菩萨两尊,弥勒佛一尊;僧房和伙房位于大殿的北方,东北方为村寨的广播室。佛寺的大门为半顶、墙面贴瓷砖。腊东佛寺为研究临翔区的佛教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撤销
54 太平街万家宅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中平社区太平街247号,海拔1659米,万家宅始建于清道光九年,是万家云的爷爷(学名不详)建盖的,后卖给万玉秀家,土改时被没收,分配给杨玉兰和杨光武,并留出一间做政府的机动房,此房现已卖给张兴。万家宅占地面积132平方米,属尖山顶重檐硬山顶建筑,一楼一底,木柱青瓦顶、土基墙,临街墙体下部支砌青砖作保护层,柱头有龙纹雕花,每间房屋均有6扇门。万家宅是临翔区境内尚存不多的古民居之一,对研究临翔区古代居住文化及建筑风格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撤销
55 遮奈佛寺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蚂蚁堆乡遮奈村委会丫口寨,海拔1387米。遮奈佛寺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有400多年历史,原址在丫口寨,曾搬迁至大寨村大缅树旁,民国15年,迁回丫口寨旧址。遮奈佛寺于2005年在原址上重建,总占地面积1244.16平方米,由大门、大殿、僧房(2)、伙房组成。大殿坐南朝北,建筑面积为161.7平方米,内塑4尊佛像,大殿的东面为僧房和伙房,东南面为僧房,西侧有4座长老墓。佛寺的西面为遮奈村路,村路北面有一棵菩提树,树根用水泥石块围砌,四周用水泥围砌四边形花台,每个角上塑有一个金色佛塔。遮奈佛寺历史悠久,为研究临翔区的佛教历史、文化及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撤销
56 忙畔大沙坝桥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地处临翔区忙畔乡丙简村委会大沙坝组,海拔1331米 。忙畔大沙坝桥始建于1967年,2005年祥临路通车后停用。忙畔大沙坝桥为双曲拱桥,长38米,宽7.5米,有主拱和副拱,主拱圈共有8个小拱,南端的2个小拱已被祥临路的路基石挡墙掩埋,副拱的拱圈直径为11.7米,南、北方向各有1个小拱。原桥面为钢筋混凝土,现在原桥面上铺上约20厘米的沙石土,桥面护栏大部分已损毁,现存栏杆只有6根。忙畔大沙坝桥现是大沙坝村和唐家村通往祥临路的主要通道,为研究临翔区60年代的造桥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留
57 博尚观音寺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博尚村委会境内,海拔1775米,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民国35年,当地士绅王家铭、苏以良发起集资修葺。1944年乡绅王右箴进行修扩。1975年拆毁,1978年由民间集资重建,2000年4月民宗局同意恢复观音寺, 2003年修建大雄宝殿。观音寺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由大雄宝殿、新建大殿、斋堂、客堂、祖堂、僧房、伙房、食堂组成,寺内有500多年古树(油杉)1棵。大雄宝殿及新建大殿为庑殿顶、琉璃瓦面。大雄宝殿建筑面积337平方米,殿内有佛像8尊,新建大殿面积375平方米。观音寺在建殿之时到2000年前为道教活动场所,因民族、宗教交相融合,道教信徒越来越少,现为佛教活动场所。观音寺现共有僧侣4人,有信教群众100多人。观音寺建寺历史悠久,现建大殿气势恢宏,是博尚镇境内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民族融合、宗教融合的历史见证。 撤销
58 博尚水库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博尚村委会境内,海拔1740米,始建于1958年,由省水利局派工程师王锐和但均石主持设计,由原城区公社为主施工,抽调全县农村劳力协作,机关、部队、厂矿、学校师生参与开挖。博尚水库拦截响水、永和、下荒田、汛房、勐准、永泉、沙地7条小河水源,第一期工程于1960年完成,坝高16米,蓄水559万立方米;第二期工程于1966年加高堤坝3米,坝高增至19米,容量964万立方米;第三期续修于1976年10月至1980年5月完工,坝高达27.3米,库容量为2240万立方米。建成之初提供农业用水600万立方米,提供城镇用水1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000多亩。水库建成后,先后建成水库坝后电站、细嘎电站、南汀河三级、四级电站。装机容量7140千瓦。1999年8月成立博尚水库管理局对博尚水库进行各项管理。博尚水库是集灌溉、防洪、发电、城镇供水、旅游观光等综合利用为一体的中型水利工程,也是临翔区境内仅有的中型水库和最大的综合利用型水库。  撤销
59 临翔茶马古道忙畔-蚂蚁堆段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中部至北部(忙畔街道办事处至蚂蚁堆乡境内),由迎春桥起,经喜鹊窝、松坡丫口、息铺塘、腊丁、蚂蚁堆、一水、中山梁子入云县境内,全程60多公里。开通于元代,1954年以前都是人背马驮的状况,1954年海孟线通车,由现代车辆运输代替了人背马驮的运输方式,茶马古道停用, 50多年来古道上石板、石头损毁严重,茶马古道保存较差。临翔区茶马古道忙畔-蚂蚁堆段是临沧通往云县、弥渡、楚雄、昆明的重要古驿道,为研究云贵川高原的茶马古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遗存。 保留
60 横山水库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那招片区夹山村委会境内,海拔2235米,是一个三面环水的水库。横山水库建于1959年,1961年竣工,坝高20米,库容量为4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为970亩,主要灌溉区为夹山村委会境内的普家组、那戈新村和小那么村委的部分梯田。横山水库是博尚镇那招片建造年代较早的水库,对研究临翔区水利建设提供了实物资料。 撤销
61 大山田梁子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马台乡唐家村委会忙送小组大山田梁子山顶,海拔为1403米。遗址位于国道新323公路推荐线k55+350米处,该遗址范围内现存两座现代砖窑,遗址东北部已经破坏,采集到部分石器和陶片,石器均为打制石斧,陶片以夹砂红陶、夹砂灰陶为多,纹饰有人字纹、绳纹等,根据采集器物确认该地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东西长、南北窄,现存面积约3500平方米。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临翔区新石器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和依据。充分证明了临翔区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对研究我市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具有较高历史和科研价值。 保留
62 那戈张家宅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那招片区那戈村委会那戈组19号,海拔1749米,为传统的汉式建筑, 张家宅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建房者张仕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逃往台湾,其房产被没收,分给现房主人曹发栋家2间,分给村民刘理发家1间,1982年刘理发把所分房并给曹发栋家。张家宅座西向东,占地面积208.13平方米,主房建筑面积177.1,为尖山式重檐硬山顶、木柱青瓦顶、花格窗,前沿石条长达2.8米,后檐墙有山水壁画,部分画面被其他标语覆盖。所有的大构件如木柱、墙体、屋面都是原构建,只有右边的木窗被改成玻璃窗。那戈张家宅为研究博尚镇乃至临翔区的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撤销
63 小那么中寨小学旧址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那招片区小那么村委会以南3公里处,海拔1484米 ,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是原那招乡境内创办最早的学校。旧址占地面积441.4平方米,由大门、教学楼和球场组成。教学楼为尖山式硬山顶,土木结构、青瓦顶,一楼一底,每层有房间3个,建筑面积62.83平方米,原楼上为教师居住,楼下为教室,木窗上有简朴的花纹雕刻;大门为土木结构青瓦屋面木门;院内曾作为简易球场。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定名为小那么中寨小学,实行一师一校制。2004年,学校归并,此小学废弃。小那么中寨小学旧址为研究临翔区教育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撤销
64 户门石板桥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完贤村户门组户门河上,海拔1867米。民国初年村民李昭庭建。桥为东西走向,桥身全长7.2米,宽3米,桥面由五块清石铺就,桥面距户门河河面的高度为1.8米。桥的四角各有1个石老虎,由于河水暴涨,其中2个被洪水冲走。现在当地居民在石板桥原址北边新建了一座新桥,所以石板桥已停止使用,但它对研究民国年间临翔区和完贤村石桥的形制及构造提供了实物资料。 撤销
65 户门祭祀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博尚镇完贤村户门小组,海拔约1902米,清代时即成为当地居民的祭祀场所。户门祭祀遗址为一个东西长75米,南北宽50米的山坡地,面积约3750平方米。遗址共遗存3棵古树,从南边起第一棵古树根围约4.46米,第二棵古树的根围约2.78米,第三棵古树的根围约3.1米。树的周边为傣族的墓地,现山上还种植有很多茶树。完贤祭祀遗址对研究临翔区及完贤村傣族祭祀风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撤销
66 临沧市医院东楼旧址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境内的南屏社区南塘街116号,海拔1495米,建于1973年,为砖木结构四层楼房。由于地势的原因,底层仅建于南边。临沧市医院东楼,瓦屋面,清水砖墙,走道前建有16棵通顶砖柱,四楼过道前有围栏,栏板上雕有简单的装饰花纹,北面和南面山墙为大理白族建筑风格,1982年加建北面的屋外楼梯。临沧市医院东楼占地面积为550平方米,每层14个房间(共51个),建筑面积为1967.31平方米,曾作为医院的医生宿舍、住院部、急诊科、儿科、中医科、实习生宿舍及后勤仓库之用。临沧市医院东楼,是临翔区境内现存较早的近现代重要的医疗卫生建筑。 撤销
67 临沧火电厂旧址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旧址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南京凹村南面,1977年成立,1980年并入冶炼厂,1997年国企改制,成立鑫圆锗业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整体变更为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被云南东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收购。火电厂总占地面积约58437.5平方米,共有两个车间,火电车间(冶炼车间)和湿法车间(化验车间和高纯车间),属现代钢混建筑,火电车间内现存有原来的生产流水设备和许多的大型机器,最早的火力发动机是1937年德国制造的,目前部分车间的一些旧设备和机器正在被拆除、替换或异地安装。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集采矿、冶炼、深加工、销售、高科技锗业材料研究于一体的中国主要锗原料生产厂家,锗的产量在东南亚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火电厂为研究临沧冶炼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撤销
68 西大街傅家宅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章嘎社区,海拔1498米。属传统汉式建筑。傅家宅始建于清代,距今100多年的历史,原房主为傅炳灼,解放初期,被没收用作当时临沧县派出所办公用房,2006年派出所搬出此房,由治安巡逻队使用,2008年巡逻队搬出,暂时无人居住。傅家宅坐南朝北,为尖山式重檐歇山顶(3层),青瓦屋面,前檐正中有荷花草叶木雕,门枋上有荷花莲子图案,方格门枋瓜柱。二、三楼南北面有过道,垂柱和护栏小柱较完好。二楼南面房顶已坏,换成石棉瓦,大部分门窗已拆除重换,一楼的木楼梯已拆除,建成露天水泥楼梯。傅家宅是临翔区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木雕工艺精湛,为研究临翔区的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撤销
69 转山大沟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境内,海拔1624米,源头为零八工地,引用南汀河水,沟线过大转山,流经石洞寺,穿过野鸭塘至临翔区沅丰供水公司的水厂基地,又延至忙角社区,全长14.5公里。转山大沟于1958“大跃进”运动中修建,灌溉面积为1000余亩,1965年扩建,灌溉面积为5161亩,提供生产生活用水100万立方米,1976年又将转山大沟扩建延长到西河边,实现“南水北调”,增加了青华灌溉用水,2009年12月,重新修建转山大河,部分河段用水泥进行了加固。 转山大沟是一条有一定规模的引水工程,几番修建,现在仍在使用,对研究临翔区的水利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撤销
70 文华大沟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东南面,竹篷、南杏、南信桥、中山、文华五个村委会境内,海拔1610米,建于1958年,渠首起于零八工地,沿南汀河东岸由南向北,流经热水塘、施家寨、南信桥、临景村、文华、橄榄坡止。灌溉农田4000亩,沟渠多次修缮,有20余处阀门,现三面用水泥加砌的地段约3000米。此沟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重要水利工程的遗物,是研究临沧水利工程历史的实物资料依据。 撤销
71 圈内景临桥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圈内乡昆赛村委会境内的官山山脚,国道323线2794+235米处,横跨澜沧江,是连接临翔区与景谷县重要桥梁,造型结构均衡对称、美观,结构精巧合理。景临桥始建于1974年,属钢筋混凝土多孔石拱桥,全长85米,宽7.5米,由1个大拱和10个小拱组成,东西两边的两个弧形孔用大石块砌成,拱顶距桥面1米,大拱拱顶距桥面1.6米,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三个小拱,桥面两侧有栏杆,东西两方各存有1个砖混圆形岗亭。景临桥是“323”线上的一座澜沧江大桥,是临沧和普洱的重要通道,属国家重点干线公路桥梁之一,是云南省“三纵三横、九大通道”公路桥梁之一。 撤销
72 圈内澜沧江桥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圈内乡昆赛村委会境内的官山山脚,国道323线2793+500公里桩处,横跨澜沧江,是连接临沧与普洱的重要桥梁,海拔750米,始建于1958年,1974年景临桥新建后停用。全长133米,行车道宽4.5米,跨经102.6米,净空高35米,桥头遗存石砌岗亭的遗迹。景临旧吊桥型制为悬索桥,造型美观、结构牢固,现存两座高11.4米的桥塔,吊杆部分由2-10米圆杆组成,上部连接粗大的悬索,下部连接35组横向加劲梁和7组纵向加劲梁,横梁间距为3米,吊桥的四面各用一根大钢绳形成“X”形固定在桥中点和锚锭上,桥面上的木板为8厘米厚的下层板和行车道板装配,于1979年8月拆除。景临旧吊桥是临翔区境内唯一保存较好的一座钢架大吊桥,1974年前是临沧与思茅之间的重要交通桥梁。 撤销
73 明子基督教堂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忙畔街道办事处明子境内,民国九年(1920年)基督教传入临翔区,传教牧师为瑞典马锡龄夫妇,随其传教的有云县唐上卿、顺宁罗金彩。明子基督教堂建于1922年,教堂建成后,收授临沧县人李克三为牧师,同年,基督教会在此办福音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会停止活动。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了福音学校并改名为明子小学。  明子基督教堂现已倒塌,屋顶、木架均无存,只有基础部分保留得相对完整。明子基督教堂的遗存为研究临翔区的民族宗教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撤销
74 临沧师范老教学楼旧址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忙畔街道办事处忙畔社区境内,临沧市第二中学内,始建于1956年。临沧师范旧教学楼坐东朝西,总占地面积361.12平方米,建筑面积497.28平方米,属中苏式砖木结构,为尖山式歇山顶,青瓦屋面,木架为人字梁,青水砖墙体,基础石脚外露,东西两面房檐下的封檐板有6道双口米字形的天窗,南北面有4道,四面墙体共有34道方形木框玻璃窗(为4扇6格),一层东西中点各开有一道大门,二层为松木地板。临沧师范旧教学楼原来为4个教室,每层2个,1996年改为学生宿舍,同年由于屋面漏水改为石棉瓦顶。临沧师范于2004年9月改为 “临沧市第二中学”。现存师范旧教学楼是临翔区境内重要的文化教育建筑设施。 撤销
75 曼启榨油作坊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临翔区蚂蚁堆乡曼启村委会岔河小组,海拔1970米,始建于清代,房屋多次修建。曼启榨油作坊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建筑面积27.76平方米,由水碾坊和榨油机组成,榨油机木材由当地最好的最坚硬的黄心兰木制成,榨油机主体是一棵大约直径为1米多的树干锯成两半,中心掏空用来放油饼,两棵树干中间留一道30厘米缝隙,缝隙间插上十几块长方形木材用来承受外力撞击油尖,离主体5-6米远的横梁上由一根粗长绳索系好而悬吊在半空的是一个油棰撞杆头,撞杆和油尖头部部位用厚铁皮包裹着外圈,使之坚固,曼启榨油作坊至今仍在使用,具有一定历史、科学价值。 撤销
76 遮奈粮仓旧址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蚂蚁堆乡遮奈村委会街子八组境内,属遮奈村、糯恩村、白河村和邦谷村收藏公粮的仓库。建于1964年,粮仓共有2栋,西北面的粮仓顶部为8个混凝土半圆形拱顶组成,属六十年代典型建筑风格,西南面为宿舍和大门,西北面建有厨房1栋,宿舍和厨房都为砖墙青瓦屋面结构,250平方米的院落为水泥地坪。遮奈粮仓从1964年建成后开始使用,2002年停用,2004年出售给现在的房主人卢开华和郑者省家。遮奈粮仓造型别致,有一定建筑风格,同时粮仓又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为研究临翔区六十年代建筑风格及社会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撤销
77 曼启水磨坊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曼启水磨坊,俗称碾子房,位于临翔区蚂蚁堆乡曼启村委会,海拔1980米,始建于清代,水轮、磨盘、磨轴保留至今,房屋重建于1954年。曼启水磨坊面积为36.72平方米,为立轮磨,水磨房由引水道、水轮、磨盘和磨轴等部分组成,它日夜旋转,日碾谷子千余斤,是节能环保的谷物加工工具。水磨坊是一种时代特征的重要文化遗存,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是研究原始水磨房的实物资料。 撤销
78 南美团山河木桥 登记保护单位  古建筑     位于南美乡南美村株栗坡境内的团山河,海拔为1807米。由于南美山区雨水多,河沟纵横,雨季行走不便,南美拉祜族有传统的“搭桥节”习俗,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属龙或属虎日,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到山上砍树搭桥,树种多选用冬瓜树、红毛树,搭桥过程中,进行叫魂和祭“桥神”等活动。南美乡3个村委会(除多依村)境内共有木桥26座,拉祜族每年都要拆部分旧桥搭新桥。团山河木桥木板通长6.8米、宽度为1米,由2块方木和3棵小木搭成,最大的方木宽37厘米、最小方木宽10厘米。桥两头用石块支砌成桥墩,长度约3米、宽约2米,有的成不规则状,方木距桥墩边约50厘米。南美拉祜族“搭桥节”历史悠久,已形成当地群众生活中的重大节日活动,搭桥节全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民间风俗,祭祀礼仪齐全,文化内涵丰富,同时参与人员广泛,体现了拉祜族人民齐心协力的集体主义精神,为研究拉祜族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撤销
79 南美磨刀河木桥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南美乡南美村委会境内的磨刀河上,海拔1806米。南美由于地处山区,雨水多,沟河纵横,雨季行走不便,形成了传统的搭桥节习俗,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属龙或属虎日,全村的男女老幼都会到山上砍树搭桥,拆除旧桥换上新桥,同时进行叫魂和“祭桥神”等祭祀活动。磨刀河木桥始建于清代,为大平掌、路门口、大寨、火烧寨、团山、箐口等村寨使用,是当时南美村境内使用人数最多的一座木桥。民国十一年(1922年)曾用水泥支砌桥墩,1995年修建磨刀河新桥后停止使用。后由于河水冲刷及泥石流的原因,木桥被毁,仅存西边桥墩。磨刀河木桥遗址是南美村历史的重要见证。 撤销
80 马台田坝心祭祀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马台乡平掌村田坝心组方家寨,海拔1255米,为明末清初当地傣族进行祭祀活动的中心点,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当地傣族居民的迁移,该祭祀活动场所已停止使用。遗址中心存有一棵高山榕,俗称大青树,树高约30米、冠幅约32米、胸围19米。马台田坝心祭祀遗址对研究临翔区及马台乡平掌村傣族的迁徙史和祭祀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撤销
81 马台大沟 登记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临翔区马台乡境内,1959年2月开工,1960年竣工。源头为平和五台坡,主要引用马台河水,沿途截用那杏河、全河、箐田河的河水,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那杏、全河、马台、唐家村委会延至全河村委会。沟线长47公里,灌溉平和、那杏、全河、马台、唐家5个村委会农田约6000亩。马台大沟为临翔区的第二条长沟,源头及各村的险段已用水泥修建,有的加砌坚实的石堡坎。马台大沟是人工建造的临翔区两大长沟之一,是研究临翔区在1959年大跃进期间农业水利工程的实物资料遗存。 撤销
82 马台梯田 登记保护单位  其他     位于临翔区马台乡临沧大雪山东南端的马台河流域,最高海拔为1900米,最低海拔为780米,马台梯田面积为13万亩,位于那杏、全河、平河、平掌、马台、南糯六个村委会境内。梯田呈东西长、西北窄的“V”字型分布。坡度为15度到75度之间,开垦在土质好、水源充足的向阳坡地,依地势开垦,地势平的地方梯田较大,坡陡的地方宽度仅为1米,是利用马台河的水质好、流量大、由上向下灌溉方便地优点。马台梯田是澜沧江边不可多得的传统梯田景观,是临翔区山地梯田的典型农耕实物遗存,是研究临沧早期农业生产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撤销
83 老黑坟山遗址 登记保护单位 古遗址     位于临翔区马台乡澜沧江西岸琅琊村委会等简组境内,老黑坟山二级坡地上,面积为1000平方米。采集石器主要有陶片3件,石斧11件,陶片为素面夹砂灰陶。老黑坟山遗址对研究临沧文化的起源、以及早期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实物资料依据。 撤销
84 斗阁象鼻山隧道 登记保护单位 其他     位于临翔区圈内乡昆赛村委会国道323线K2814公里桩处,海拔1470米。建于1959年,是人工开凿而成。隧道为拱形门,东面用石条砌成卷顶,支撑山体,拱门顶部刻有 “象鼻山隧道”及浮雕的五角星,隧道全长32米,宽6-8米,高6-10米。斗阁象鼻山隧道是临翔区通往普洱市景谷县的重要通道,是云南省最早的公路隧道之一,也是五十年代临沧公路建设史上的一个代表性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在云南公路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价值。 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