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翔区象脚鼓制作工艺历史约500多年,是集木工雕刻、彩绘、制革、美术等多种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综合体,除了在制作技艺流程上具有科学艺术价值外,其表演中的阵容组合、打击乐的搭配、旋律和舞蹈动作的和谐,都具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整个制作技艺蕴含着深厚的傣族文化传统,鼓的特点是突出中小型,注重轻便型,体现地域实用型(用于临沧仅有的女子象脚鼓舞表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见证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2009年9月,临翔区“傣族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临翔区共有象脚鼓制作艺人约20人,其中2008年,俸传诗、周维成、李宗田3人被临翔区人民政府公布为“临翔区象脚鼓制作艺人”;2010年俸传诗被任命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3年5月青华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象脚鼓文化之乡”。2018年5月8日俸传诗被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贴补了我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空白。
俸传诗,男,1941年4月生,现年77岁,出生于忙畔街道办事处青华村委会青华大寨。1956年,俸传诗在青华缅寺出家,担任寺庙管理工作。在青华缅寺期间,俸传诗学成了木工手艺,因他有出色的象脚鼓制作技艺,当地村民都尊称他为“鼓王”。他目前是临翔区制作象脚鼓水平最高的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