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评估工作的通知》(〔2024〕-50)相关要求,现将临翔区产业强区三年行动(2022—2024)决策实施后评估报告如下:
一、评估内容和方式
(一)评估内容。
1.分析《三年行动》中各项制度程序设计的合法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2.分析《三年行动》执行成本、效益。
3.了解《三年行动》实施后的成效、社会认同度和长远影响。
4.研究《三年行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并提出继续执行、停止执行、暂缓执行以及修改意见及建议。
(二)评估方式。
采取自评方式,组织开展《三年行动》实施后评估,对《三年行动》决策后的实施成效、存在问题以及改进建议作全面梳理、总结。
二、实施情况及成效
《临翔区产业强区三年行动(2022—2024)》(临翔办通〔2023〕69号)于2023年6月28日正式印发至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
《三年行动》印发后,各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并按照要求工作,全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一)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截至目前,临翔区实有经营主体57126户(其中:企业13469户,个体工商户4313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24户)。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164户(全省142户,全市127户)较2023年末增长3.9%。
(二)打造“绿色临品”。临翔区获有机认证组织44家,认证证书(产品)61张;获绿色食品认证组织3家,认证证书(产品)8张。临翔区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件“博尚菜籽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临翔蜂蜜”。开展有机认证组织“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工作,检查获证组织7家,抽取样品9个,检验结论均为合格。开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临翔昔归”申报材料补正工作。
(三)做特“优势精品”。积极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宣传培训活动。开展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活动,举办知识产权培训3场次、培训600余人次。到“昔归”茶主要产区举办地理标志相关知识培训1次,参训30余人次。
(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围绕茶陶体验游、自驾游、红色游、乡村游、短程游等热点产品,积极推进区城旅游景区(点)公交车覆盖率达100%,乡镇旅游景区(点)通客车率达100%,建制村旅游景区(点)通客车率达100%,持续巩固好3A级景区,做好4A级景区的规划。
(五)创新业态模式。目前,全区共注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企业16户,办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1745本,有车辆1595辆,更换具有临翔特色的文旅车贴,加快促进“互联网+”“交通+旅游”等融合发展,积极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旅游的能力。
(六)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辖区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共计115.24公里,铁路通车里程34公里。截至目前,临沧至清水河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王家寨隧道左幅累计掘进7984.7米,剩余25.3米;右幅累计掘进7893.9米,剩余146.1米。
(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完善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部署安排,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努力当好联络员、分析员、监测员和帮扶员。
三、存在的问题
(一)贯彻落实到位难度大。临翔区产业工作基础差、补短板任务重、贯彻落实难度较大。通过印发《临翔区产业强区三年行动(2022—2024)》及区委、区政府高位推动,产业强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素仍缺乏合理配置,未能形成功能布局合理、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
(二)监督管理不突出。《三年行动》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工作成效难以保持。《三年行动》具有长期性、反复性,部分干部产业强区的重要性、艰巨性、反复性认识不足,存在过关心态,工作仍呈现出运动式、突击式,存在雨过湿地皮现象。
(三)宣传贯彻有待加强,协作联动机制有待完善。缺乏群众参与,工作合力不强、氛围不浓,相关部门工作压得不实,仍发现部分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存在认识不够、监管缺位等问题,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氛围不浓,群众满意度及知晓率不高。
四、改进建议
(一)加大贯彻落实力度。继续按照《临翔区产业强区三年行动(2022—2024)》,组织实施好全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质量。
(二)健全协作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权责清单动态机制,理清职责任务,督促有关单位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源头监管,着力形成各部门信息共享、齐抓共管、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效格局。
(三)加强监督力度,确保《三年行动》的严肃性。加大对《三年行动》执行及监督的力度,切实推动《三年行动》落地生效。
五、评估结论
总体来看,《三年行动》各项内容设计合理,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社会认可度高,效益显著,《三年行动》有序开展、扎实推进、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有效推进全区产业工作迈上新台阶。
临沧市临翔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4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