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冬日暖阳照耀着邦东乡的山林原野,露珠还挂在草尖,许多村民们聚集在村口翘首以盼,喜迎新客。
近日,在上级部门的财政支持下,480箱中华蜜蜂进驻邦东乡,同时,区农业农村局及养蜂技术指导人员也将对邦东乡的蜂农进行为期15天的养殖技术培训,为邦东乡的乡村振兴再添助力。
喜迎新客,小蜜蜂入驻邦东
中华蜜蜂俗称“土蜂”,早在3000年前我国就有饲养中华蜂,取蜜、收蜂蜡的历史记录,中华蜜蜂养殖不仅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还有传授花粉使农作物增产增收、维护物种多样性等积极意义。
邦东乡拥有着高森林覆盖率、野生昆虫资源及天然蜜源丰富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优中选优,邦东村、曼岗村、邦包村被选为中华蜜蜂养殖基地。
12月11日,第一批300箱中华蜂伴着日落来到了培训现场,为尽快给娇贵的小蜜蜂新鲜流通的空气,大家赶紧穿戴起防蜂服,有条不紊小心翼翼的搬运蜂箱,期待这些小蜜蜂能“酿”出新的致富路。凌晨一点半,随着最后一箱蜜蜂落地安家,区农业农村局畜牧股副股长杨自菊略显疲惫又难掩兴奋地说:“我真心希望我美丽的家乡能因为这里的绿水青山而富裕起来,让更多人因为我们天然绿色的农产品而认识这里,了解这里,喜欢这里!”
除了蜂种、蜂箱、蜂巢框、隔板等,考虑到日常操作,本次培训还为第一批养蜂户配备了防蜂服40套,割蜜刀40把,摇蜜机38台,分别发放到三个行政村的90户蜂农手中,并发放中华蜜蜂饲养手册等宣传资料200余份。
现场教学,授之以渔送技能。
伴随小蜜蜂而来的还有扎实的技术培训,为了增强培训效果,技术人员把课堂搬到了山林野外的养蜂基地。
“小蜜蜂也是爱干净的,需要对蜂箱、蜂具进行不定期消毒清理,这是一框放旧的蜂巢,在蜂群中遭到了嫌弃,被直接割掉重新筑巢。”
现场教学紧张而有趣,技术指导王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理论结合实操,让学员们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又印象深刻,王老师一边示范一边向学员讲解如何拿出蜂巢又不被蜜蜂蜇到,如何在蜂群中识别蜂王,如何根据蜜蜂的恋子情节来放蜂,如何避免不同群的蜜蜂打架,以及如何选择蜂场,摆放蜂箱等养蜂技术。每讲完一个知识点,王老师鼓励学员亲自操作,确定所有学员都掌握了技术要领之后,再开展下一项技能。
有学员提出疑问,相比野生蜂蜜,经过人工制作蜂巢框,引进高产技术,让蜂群在人工蜂箱里繁衍,会不会降低蜂蜜的营养价值?指导人员解释道:在熟悉了中华蜂的习性之后,不论是放养一年进山少量收割,还是人工干预大批量生产,有原始深山纯净的蜜源做基础,蜜蜂所生产的蜂蜜都是一样的,经过质检,其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基本一致。
刚学到一项新技能,村民李华刚兴奋地说道:“这蜜蜂还真有意思,蜂群中的老王换成新王,还提高了生产,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
打造品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通致富路
“光是引进蜂种和技术,那产出来的蜂蜜卖不出去怎么办?”
杨副股长淡定的笑道:“放心吧,这点我们早就想到了,已联系厂家来不定期检查收购,除了蜂蜜,对蜜蜂繁殖量大的还可以收购蜜蜂!”
原生态高山森林蜜是真正的绿色天然食品,长期饮用蜂蜜,除了美容养颜,还可加速病后康复、增强食欲改善体质,在医学上蜂蜜还可用于治疗烧伤、褥疮的创面愈合。邦东乡的“森林蜜”好吃又健康,正好符合现在广大消费者对于“养生”的需求。之前,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科技水平低,养殖规模小等原因,邦东的蜂蜜产业发展不起来。现在国家扶持以绿色环保为主的产业建设项目,区委、区政府也积极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名优品牌,帮助贫困群众寻找致富路,发展甜蜜事业。
“蜂种有人送,技术有指导,蜂蜜有人销,有了政府的帮忙,我们在家门口也能挣钱了!”培训期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