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中山村因竹编而被大众熟知。
临翔区凤翔街道中山村有上百年的竹编历史。近年来,中山村在竹编方面硕果累累,在继承发扬竹编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发展竹编特色产业项目,通过企业带动合作社发展、外聘专业竹编艺人进村授艺、建盖竹艺馆发展乡村旅游,使中山竹编文化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得到普及推广,为农民创收增收,实现小康梦。
“以前,家里有老人小孩,务工出不去,光靠种点庄稼,生活都难以维持。现在靠这个竹编一个月三千多块,在自己家门口,钱也能够挣得,小娃老人我也能够照顾。”贫困户尹文林是中山村竹编产业发展后,最有发言权的受益人。
中山村原本是临翔区56个贫困村之一,全村629户2419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6户948人。村里的传统竹编以传统个体户为主,自编自用,而且竹编制品仅限筲箕、簸箕等农耕用具。为了摆脱贫困面貌,挖掘和发扬中山竹编文化,临翔区党委和政府立足中山村上百年的竹编历史文化资源,充分盘活各类资源,2018年启动建盖中山竹艺馆,邀请四川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村里教授竹编工艺,充分发动群众学习手艺,找出致富根本,着力培育壮大竹编产业。
中山村发展竹编产业采取“企业运作+合作社引领+能人带动”模式,整合了零散手工艺者,抱团发展,创新了传统竹编,创建“中山竹编”品牌,编制出一系列实用的具有审美艺术的灯笼、帽子、小鱼篓、茶具套、竹编包等产品,深受游客喜欢。据中山竹艺馆工作人员介绍,竹艺馆周末每天能接待四五百人左右,一周的销售量达到一万元左右。
依托中山竹编资源,中山村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穿越丛林、森林小镇等旅游项目先后落地,让中山村成为临翔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的同时,还吸纳该村132名村民就近务工,8个流动摊点和3个农家乐让村民实现自主创业,并流转全村20余户群众的土地,增加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赵新娥是中山村的致富能手,她的一手养蚕绝活让乡间邻里都佩服不已。她不仅能种桑养蚕,还善于把握机遇。2018年以来,中山村累计接待游客达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0多万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6.2万元。中山村形成的以“竹编”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成为临翔区因地制宜、“因特制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赵新娥觉得,中山村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了,自己的一手好厨艺也不能让它无用武之地,于是,她在竹艺馆附近的大银铺异地搬迁点里找了一个摊位,开始了她的“经商”之旅。如果你到中山村去游玩,除了逛竹艺馆、买竹制品和体验“穿越丛林”外,一定要去尝一尝赵新娥的手艺,她一定会热情地招呼你。
来源:临翔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