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凤翔街道)
中山村的脱贫之旅
发布日期:2019-01-16 16:36 作者:临翔区凤翔街道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74 字体:【

  据《中山经》记载:“又东五十五里,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再有根据《太平御览》记载,这里有一个悲凄的传说:南方赤帝的女儿学道得仙,居住在南阳鄂山的一棵桑树上,赤帝恼羞成怒,放火焚烧,其女随即升天,从此桑树就有“帝女桑”的别称。其实,这个古老的传说正好印证了先民们“男人主耕,女人主桑”的分工模式。

  无独有偶,“女子呕丝”的传说似乎也印证了女子在丝绸生产中的主导地位。《海外北经》中记载“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踞树欧丝。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欧丝”亦即“呕丝”、“吐丝”。据推测,这里的“一女子跪在树上吐丝”就是在江南一带广泛流传的“蚕马”传说的雏型。晋代《搜神记》对于这个凄美的神话有细致的描述,大意是这样的:一女子想念远在外乡的父亲,向家中的白马许诺:如果白马能找回父亲,她就嫁给白马。白马载着父亲如期归来,却被知道真相的父亲杀死。马皮曝晒于庭,女子在一旁玩耍,一阵风起,马皮竟然将女子裹挟而去。“后经数日,得于大树之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身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

  蚕桑,即养蚕与种桑。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支柱。蚕桑农业的发展,使中原文明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也促进了财富的增加、贫富的分化和阶级的形成,为中国当时的统治阶级形成以峨冠博带、宽袍大袖为标志的服饰习俗奠定了基础。同时对软笔(毛笔)、刺绣、纸张的发明等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山村就有这么一位女性养桑致富带头人——赵新娥。赵新娥,女,中山村李白水人,中共党员,中山村村两委成员。暖暖的阳光中,蚕棚里却依然凉爽,吃得滚圆的蚕宝宝们在桑叶上睡得正酣,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要开始吐丝作茧。

  看着这些白白胖胖的宝贝们,赵新娥笑者说;“今年开始种桑养蚕,种植桑叶约16亩,一个月收入大概1万多左右,家里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去年一家人收入达到2万多元,远超过之前种玉米的时候。种桑养蚕比种玉米、稻谷,外出打工效益好多了,并且传统的农业耕田农事活动已经力不从心”。赵新娥的致富之路成功让“蚕宝宝”变成了能脱贫致富的“金宝宝” 。

  在临沧市如火如荼开展脱贫攻坚行动的背景下,我市妇联积极组织妇女脱贫攻坚,开展了以“宣传教育、注重立志脱贫,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能力脱贫,用好小额贷款、助推创业脱贫,发展妇女手工、实施巧手脱贫等内容,帮助贫困妇女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为进一步推动“巾帼脱贫行动”,各级妇联组织加强精准扶贫社会体系联动融合,动员社会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扶贫,为贫困妇女脱贫搭建平台、拓展空间,形成了“大扶贫”的工作格局。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市妇联和区妇联组织根据不同贫困地区和不同贫困妇女的实际情况,在精准措施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努力做一项、成一项,让贫困妇女真正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重点将在以下方面发力、着力、聚力。

  在今年5月由市妇联组织牵头,凤翔街道负责的养蚕培训会开班,以农村贫困妇女为主要扶持帮助对象,旨在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拓宽群众致富门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巾帼力量。赵新娥就是其中一员。赵新娥心想:“这次机会难得,养蚕说不定是条不错的致富脱贫之路而且已经通过学习培训解了有关蚕的很多养殖方法和蚕的生活习性,不妨试一试。”培训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点对桑苗繁育、栽培、管理、病虫害和防治、桑叶采摘、室内环境条件与消毒防疫、蚕具要求、饲养技术与管理、 蚕病的诊断与防治、蚕茧采收、其它注意事项以及先进养蚕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采取现场互动、操作练习、实地走访(农户)与参观(桑园)见学相结合个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切实让妇女掌握到一定的种桑养蚕知识。

  于是,在陈仔才师傅的帮助和培训下,赵新娥趁热打铁,不到一个月就熟知了饲养技术和品质技巧,所以7月就投入到养蚕种桑的行列当中。到目前为止,据赵新娥本人介绍:“每个月都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每个月和昌公司都会前来购买。现在已经供不应求,蚕丝市场十分火爆,消费者需求量很大。”“所以,每当遇到村里面总说打零工、务农很辛苦且赚不了几个钱的姐妹,我都会建议她们可以尝试养蚕。”赵新娥微笑着说。

  

  “授人以渔”,强化培训,是临沧市妇联帮助妇女精准脱贫的又一举措。“铿锵玫瑰”的致富路已经成为中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赵新娥同志探索创造出一条以产业带动发展致富的增收之路。凝聚各方力量、在蚕桑种养殖合力上下功夫,运用妇女组织的方式,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资源向贫困妇女聚集、为贫困妇女服务。

  

  处在脱贫攻坚的一线,赵新娥充分发挥巾帼风采,”蚕桑”精准发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巾帼力量,赵新娥带领妇女同胞齐头走脱贫致富之路,并耐心给广大妇女同志讲解种养蚕的窍门以及方法。深刻体现演绎了妇女顶起“半边天”的故事。宜养则养,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妇女”或者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形成集培训、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妇女手工产业链,提高妇女手工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引领带动更多贫困妇女用自己一双巧手,用蚕丝编织出幸福美好生活。

  听!蚕宝宝在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奏响了中山村巾帼英雄的赞歌,谱写出巾帼英姿的诗歌,照亮了巾帼英姿的伟岸身影。中山村的脱贫之旅路途将会越来越精彩,中山村的妇女脱贫故事等待巾帼大侠们继续书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