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烤烟收购时节。走进临翔区圈内烟站平村乡那玉村新烟区,随处可见烟农忙碌的身影:烟农将烟叶采摘烘烤,由烟站技术员指导进行去青除杂初分,统一拉运到专业化分级点,通过“两专一代”模式交售到烟站。
连日来,那玉村烟农起早贪黑忙着烤烟采烤,他们各自将自家成熟烟叶采收拉到村里烤房前,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用烟夹编好统一烘烤,再将烘烤后的烟叶下竿,进行去青除杂初分。在那玉下组烤房前,20余名村民一字排开,有的熟练地将新采摘的烟叶编夹,送到烤房上架烘烤,有的将烘烤好的烤烟下竿上桌,进行去青去杂。
望着金黄色的烟叶,烟农笑逐颜开。正将烘烤好的烟叶下竿装车的刘文达向记者说道:“我家今年种植烤烟14亩,预计收入8万元,去年我用烤烟收入翻修扩建了牛圈,今年我要用烤烟收入购买一辆小车。”
那玉村有754户2754人,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杂居村,位于平村乡河谷地带,距临沧主城区和景谷县城百余公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实施脱贫攻坚以来,针对当地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传统经济作物产量产值低下的实际,临翔区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顺势而为,于2017年在那玉村试种烤烟300亩,之后逐年增加面积。随着烤烟种植面积和产值的不断增加、提升,已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主要支撑产业。2023年,全村种植烤烟1431亩,预计收入640万元。
村监委会主任马永仁带记者来到各处烟田,只见公路下方四周的烟田里,三五成群的烟农正在紧张地采摘着烟叶。公路边停放着拖拉机,烟农将烟叶用筐挑或肩背到拖拉机上整齐码放好,拉到指定烤房烘烤,烘烤好的烟叶再拉回到烟农家中,由烟站技术员指导,初分合格后按预约交售轮次拉运到专业化分级点,经专业化分级点初定过磅后通过“两专一代”模式运输交售到烟站。
马永仁感慨地说:“种烟挺划算的,近年来老百姓开始尝到了甜头,种烟少的6、7亩,多的10多亩,都有稳定收入,烟农户均收入5、6万元以上。2017年村里种烤烟前,村民人均收入6800元,2022年已达11000元。如今,村民居住的瓦房、土基房全部换成了砖混结构房,许多种烟的农户都盖上了楼房,购买了小车、货车,添置了耕作机械,家中换上了时新的家具、电器,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那玉下组组长马永海种植烤烟前尽管也很勤快,但靠种植玉米、水稻,亩产值只有五六百元,除去籽种、肥料、工时费,已没有多少收入,家里吃穿用度和2个孩子上学,常常捉襟见肘,只能外出务工增加收入。2017年开始,他家每年种植烤烟十七八亩,对移栽、中耕培土、封顶打杈、病害防治、成熟采烤等各环节十分上心,每年均有8、9万元收入,生产生活条件大大得到改善与提高,并在平村乡街子投资30余万元,建盖了一栋120余平方米的楼房。烟农自发荣全家6人,种植烤烟20亩,因管护到位,收益一直不错,不仅供2个孩子读书不再吃力,种烟有了积蓄后还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并在平村街子建起了楼房。圈内烟叶工作站平村乡片区负责人唐永坤自那玉村种植烤烟以来,就一直在村里负责技术指导,对烟农开展政策宣传,落实种烟地块、核实种植面积,指导烟农做好烤烟移栽、合理施肥、揭膜培土、封顶打杈、成熟采烤、烟叶初分等工作。
那玉村烤烟产业经过几年的培育发展,已成为该村的主要支柱产业。村民种植烤烟不仅有了稳定收入,还大大改善提高了生产生活质量,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