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乡镇信息专栏  >  圈内乡  >  工作动态  >  正文


圈内乡:农田“三变”助力农田“变形记”


来源: 时间:2023年09月11日 20:03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近年来,圈内乡始终坚持规划引领,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旱地”变“良田”,推动土地提质改造

圈内乡细博村地处偏远,距乡政府所在地14公里,属于传统农业村,长期以种植甘蔗、咖啡等作物为主。一直以来,细博村土地碎片化较严重、水利设施薄弱、田间道路不通畅,农户生产成本投入大、收益低,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外出务工,集中、连片的“大田”逐渐成为群众所需所盼。

圈内乡紧盯政策,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党员带头、农户参与”的思路助推农田改造,在细博村因地制宜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将地势高低不平和产出效益低的旱地,改造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水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将低产“旱地”改造成高标准“良田”,扩容“粮仓”,让乡村焕发蓬勃发展活力。改造完成后,新增耕地40余亩,水田60余亩。

“小田”变“大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原来的土路变成了砂石路,曾经零散不规整的巴掌田、弯弯曲曲的小田,变成了集中连片的大块田,作业效率成倍提升。同时,为实现产业规模化,解决新改农田肥力低、易坍塌,农户种植技术不成熟的问题,乡、村决定采用先试种后推广的方式,由大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统一管理种植,连续种植三年,每年种植一季水稻,三年后将农田还给农户,预计每亩耕地粮食作物可增产20%。“如今改造好的闲田流转出去了,闲置的土地也种上了粮食,一块块“小田”变“大田”,作物的种植、灌溉、施肥、管理等都更加方便,既增加了收入,还破解了土地非粮化、季节性撂荒难题。”细博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燕感慨道。

“闲田”变“忙田”,融入“一带”规划建设

田“忙”了,群众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更多了。“我们村支书建议让农户以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到水稻种植上来,流转土地有一份收益,务工再得到一份收益,在家有活干,大家就不愿再出远门,成功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的问题。”97年的罗忠忠,是一名“新农人”,他感触颇深,“现在自家田地承包给大户,不担心田荒着浪费了,以前一到农忙时节,我爸这个‘行家里手’看见自家小田就犯愁,现在,乡上、村上来帮改田,不仅把水直接引到田里,还修了机耕路,等三年过后土地还回来了,可以收割完水稻,又接着种蔬菜”。通过科学轮作模式,让耕种不断茬,“闲田”变“忙田”。

下一步,圈内乡将紧紧抓住“澜沧江党建示范带”建设机遇,用力抓实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继续做好“小田变大田”改造的后半篇文章,致力让改造更加规范化和精准化,实现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