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临沧机场2公里、临沧市区19公里的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已有近300年的制陶历史,全村92户200余人世代做土陶产业,土陶制作工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龙窑,至今仍有9条保留完整并在使用,是“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坐拥悠远恒古的土陶文化和交通便利、邻近机场的区位优势,理应致富在先的碗窑村,却是博尚镇“勐托”片区贫困户最多的村庄。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党支部立足区位优势,围绕土陶文化这个最大资源,从“陶”做起、借“陶”作文、以“陶”破局,育“陶人”、展“陶艺”、兴“陶旅”,推动碗窑村实现美丽“窑变”,变成了鲜花飘香、林果满园、陶瓷驰名、人民幸福的美丽村庄。
“三个一批”育“陶人”,让土陶产业“重焕生机”
“传帮带”发展一批。抓好土陶人才孵化,不让文化传承断代,充分发挥15名非遗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对制陶群众进行培训,广大陶农技艺实现了提升,带动了一批年轻人投身陶艺创作,催生了一批新生力量,成为非遗的传承者和实践者。积极与本土院校合作,以“传承人带学生”的方式,邀请院校学生到碗窑村创作交流,促进土陶技艺和文化的传承,本土传承人作坊、七彩陶瓷主题文化园被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列为实训基地。“送出去”培育一批。从2007年开始,村党支部定期分批组织陶农到景德镇、建水等地考察学习制陶技术和先进经验,部分陶农通过学习已能熟练掌握和开发100多种器形。组织非遗传承人先后到景德镇陶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学习培训,实现制作技艺的创新提升。由临沧炼玉陶瓷有限公司出资,组织8名本土人才带薪到景德镇学习陶瓷制作工艺,填补了临沧陶瓷烧制人才的空白。“请进来”提升一批。成功举办了2019云南临翔国际柴烧创作营活动,5个国家和全国各地近50位陶瓷技艺大师到碗窑开展创作活动,与本土艺人面对面交流,本土艺人的选料、上釉、造型、烧制等技术得到提升、理念得到转变,推动本土传统陶工艺融入先进元素,进行现代表达、世界表达、国际表达。邀请市内外土陶文化专家、制作大师、本土文化名人,采取“技艺培训+实训指导+文化研讨+驻村指导”的培训模式,完成各类培训3期150余人,提升群众制陶技艺、实操水平和文化内涵。
“内强外引”展“陶艺”,让传统土陶“华丽转身”
内强:抓本土陶艺组织化。村党支部领办土陶合作社,建设土陶集中展示交易中心,以“三个统一”提高土陶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抱团发展。统一工艺标准。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统一工艺设计,规范标准要求,推动产品种类从“杂、乱、散”向“标准统一”转变,提高制陶农户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土陶产品的工艺水平、整体质量。统一经营管理。合作社对全村108间手工制陶作坊和制陶农户的日常经营实行统一管理,对统一工艺标准的土陶产品进行统一定价,保证了全村土陶产品市场稳定,维护了制陶农户的利益。统一订单承接。将土陶集中展示交易中心以场地租赁经营形式,交由企业负责分区、分类经营,根据产品类型由企业统一进行线上线下分类订单、派单,改变了农户自主经营、单打独斗的模式,实现产品由“小市场”向“大市场”迈进。外引:抓招商引资创品牌。引进临沧炼玉陶瓷有限公司,采用景德镇炼玉文化公司一流的陶瓷制作工艺,以本土优质高岭土为原料,结合碗窑村的传统土陶制作技艺,建设年生产30万件柴窑陶瓷、200万件非柴窑陶瓷产品生产线,重点打造“临沧七彩瓷”“白陶”产品,创立云南临沧文化陶瓷品牌。2019年1月,景德镇镇窑顺利开窑,开启了临沧烧制陶瓷的先河,实现了传统土陶到现代瓷器的“华丽转身”,过去不起眼、廉价格的“坛坛罐罐”,通过技艺的提升,如今可以买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三个推动”兴“陶旅”,让美丽乡村“提档升级”
乡村治理打基础,推动“环境美”。村党支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硬化美化旅游景区路面,打造水体景观,建成3个停车场,对龙窑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建立健全卫生收费制度,开展“洁净庭院”动态评比和“周五全域洁净日”活动,群众全员参与人居环境提升,村庄颜值大幅提升。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自然村振兴理事会”,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实行全民积分制管理和全域网格化管理,走出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主体、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抓手的乡村治理新路子。陶瓷文化作主导,推动“发展美”。依托临沧炼玉陶瓷有限公司,规划建设总投资8755万元的“临沧泰窑缅宁瓷主题文化园”,打造一条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特色旅游为延展的特色文化产业链。依托临沧源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的“云临尚品生态文化庄园”,打造供游客光观、购物的“土陶一条街”。对村内保留的传统龙窑进行修缮,建设观光窑、土陶博物馆、土陶集中展示交易中心,开发旅游项目,形成集陶瓷文化展示、旅游观光、制陶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美丽经济聚人气,推动“产业美”。村党支部组织农户连片种植金丝皇菊、婺源皇菊224亩,打造“美丽花海”观光带,开发鲜花美食,实现了卖烟叶向卖好风景的转变。村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带动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将土地承租给企业,建成红叶碧桃、甜脆李等特色水果观光园140亩,打造“美丽果园”观光带,让绿水青山释放出生态红利。通过打造“美丽花海”、“美丽果园”观光带,催生了碗窑“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美丽经济”,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更是“人气”爆棚。
通过育陶人、展陶艺、兴陶旅,群众在家门口有了土地租金、企业务工、旅游服务业“三笔收入”,年收入达332万元。2019年村经济总收入达450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18元。如今的碗窑村贫困户100%实现脱贫,经济社会发展红红火火、热气腾腾,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加美丽漂亮,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云南省美丽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