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满和睦、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论语》中就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的说法,也有“父母在,不远行”的警句。
在临翔区凤翔街道大南本村,有一户特殊的人家,共4口人,两个爷爷年老疾病缠身,父亲患有精神病,全家生计就落在了年仅26岁的健康小伙子身上,他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爱为全家撑起一片天。
这位小伙子叫李廷宝,生于1992年,2周岁时父亲李光清患上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3周岁时母亲受不了家中的困境,离家出走到外省,从此杳无音讯。
年幼的他在爷爷李恩佩呵护下,渐渐长大上完小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廷宝从小很懂事,很有孝心,在爷爷影响下,他自小学会砍柴、做饭、种田地。小学毕业时,爷爷多年的风湿病复发,不能下地干活,李廷宝便回家担当起下地干活的重担。爷爷的弟弟李恩锡,无依无靠,因身患中风,不能下地做活,跟着哥哥李恩佩一家生活。李廷宝既要照顾患精神病的父亲,又要照顾患病年迈的两个爷爷,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他养成艰苦创业、孝老爱亲,懂得感恩的品格。
他平时每天早早起床,打扫好卫生,喂完鸡食,煮好饭给家中三位老人,然后到寨子里参与别家建新房,有时到山下城里打零工,所得收入,都花在给三位老人添置新衣服和购买食品上。俗话说“老小孩小小孩,最难照顾的就是老人”,他家里的两个老人都年迈体弱,时常生病,但不论哪一位长辈生病,他都送他们去城里医院看病,有时三五天,有时十天半月,他都在医院里耐心服侍老人,给老人洗衣做饭,每顿饭都是他一口一口的给老人喂下去,时常陪老人说说家常,开开玩笑,让老人开心。
聪明好学的李廷宝在参与建筑行业中,练就一身熟练的泥水匠功夫。由于体力好、技术精,许多在外搞建设的人都时常上山来找他,劝他参加建筑队到外地打工,挣大钱。他都婉言谢绝。他说:“看着一家人老的老病的病,走不开,90岁的爷爷、84岁的小爷爷,还有50多岁精神病经常复发的父亲。谁不想到外面大地方去发财,但自己不能丢下家中的3个长辈。平常到山下城里打工,天一黑都要急着赶快回来,替老人们洗脚、洗身子,看着他们好吃好在,才放心。虽然从早忙到晚,但家庭的重任并没有压垮他,在生活中他仍能保持微笑。对于这个26岁男孩来说,微笑背后承载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悲伤和苦楚。李廷宝常说“是他们把我养大,所以我要为他们送终”。十几年如一日,李廷宝就是这样呵护着几位老人,把老人他们的生活料理得有条不紊。让他们顺心、安心度过往年。
2016年初,区街道扶贫工作队进山来,李廷宝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脱贫户,他家建起86平方米的安居房。爷爷李恩佩高兴地说:“我都90岁了,想不到还得住上这宽敞的新房子,孙子李廷宝会孝敬,党的政策这么好,我非常开心,还想活到一百岁呢。”
当地干部群众说起李廷宝,人人都会举起大拇指交口称赞:“廷宝是个好小伙子,要不有他支撑这个家,这个家早就散了。如今,新房建起来,老人们都感到非常幸福。”
李廷宝孝敬长辈的故事,影响着山寨的每一户家庭,全村人爱老敬老蔚然成风。他的事迹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和群众的爱戴。久病床前有孝子,李廷宝用行动诠释着山寨儿女对长辈不离不弃的人间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