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乡镇信息专栏  >  凤翔街道  >  工作动态  >  正文


临翔区中山村 竹编编织新生活


来源:临翔区凤翔街道 时间:2019年09月06日 09:35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不但手要巧,还要有力量,得压实喽。”在尹文林的手中,“调皮”的竹条正交错编织。不一会儿工夫,一个结实的茶桶底就已经成形。尹文林得意地说,除了手头的活儿,编茶盒、水果盘也不在话下。

  金秋九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寻走云南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临沧市中山村大银铺易地搬迁点。走进村内,一条干净整洁的道路穿梭而过,错落有致的民居相互掩映。一片翠绿的竹林里,中山竹艺馆安静坐落其间。记者见到尹文林时,他正在馆里忙活着。

  在村里人眼中,现在的尹文林可不像以前了。“原来靠打零工讨生活,收入很不稳定,一个月估计也就千把块钱的收入。”几年前,因为家里穷,尹文林的老婆离他而去,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他70多岁的老母亲,生活条件一直很差。

  可现在村里人都说,要是他婆娘知道他不是以前那样了,肯定就回来了。

  2017年2月,尹文林从中山村罗家寨搬迁到了这里,住进了新房,同时他还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从去年9月份开始,尹文林就在竹艺馆里学习编织技术。如今,一年过去了,手里有技艺的他每月光是工资就有3000多块钱,现在家里的经济来源都在他这里,日子过得还不错。

  记者了解到,在中山村,和他一样靠编竹走上脱贫道路的人并不在少数。2018年3月,从中山村9个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出来的30户人家,全部定居在了大银铺易地搬迁点。但搬出来了,可要怎样才能为让群众稳得住,还能致富呢?

  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李忠玉介绍,当地有百年的竹编历史,中山竹编文化悠久。为此,中山村立足竹资源和竹编文化优势,先是引进了四川省青神县竹编企业,并在中山村大银铺易地搬迁点合资建设集竹编工艺展示、竹文化传承、竹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竹艺馆。

  同时,还组建了临沧勇禾竹文化有限公司,探索了“旅游+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带动模式,建立中山竹编网上商城,打造中山竹编品牌,带动群众稳步增收。

  “我们这里毛竹很多,以前都没人要,现在可值钱了。”中山村党支部书记石凤全乐呵呵地说,自从竹艺馆建成后,这些竹子一下就成了当地村民的摇钱树,村里竹林种植面积也从之前的500亩,增长到现在的1500亩。每年年底,龙头企业和村集体按持股比例进行分红。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竹艺馆的建成,加快了当地乡村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又吸引了浙江企业“临沧远方的家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到中山投资,建设起了集观光、餐饮、游乐、康养为一体的“秘境谷森林小镇”。

  “今年春节以来,客流量最多的一天超过5000人,当天的旅游收入就超过140000元。”李忠玉说,“秘境谷森林小镇”的建成,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现在在此务工的村民就有130多名,每人每天100块钱的工钱不在话下。

  与此同时,还带动了村民的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收入,村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了,中山竹编非遗文化旅游特色村也已初具雏形。

  在竹艺馆里,陈列着不少精美的竹编产品,有茶具、筲箕、果盘、竹编手提包等实用工具,也有不少竹编工艺品。“这些产品现在都卖到全国各地,最受顾客喜爱的要数茶品礼盒了,最大的一笔订单超过了40000元。”

  傍晚时分,翠绿的竹林把竹艺馆静静围在中央,旁边坡上的新房在阳光的映衬下格外美丽。

  尹文林说,他还要学更多更精的竹编技术,把自己编织的产品卖到全国。在他的心中,未来的幸福景象是越来越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