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山间雾气缭绕,置身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中山村千亩竹海静静漫步,竹叶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中山村,地处临翔区凤翔街道东南边,四面群山环绕,故谓之“中山”。据了解,中山村部分地区因地理条件限制,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导致扶贫成本大,生存条件十分严酷,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为改变这一现状,凤翔街道将来自中山村彭家、大村、石头寨等9个村民小组的滑坡及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单家独户),共30户132人统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到中山村大元圃。
为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凤翔街道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方针,依托中山村上百年的竹编历史文化资源,在培育壮大竹编产业上做文章,为当地贫困群众实现在家创业增收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搭好“致富台”,变“绿竹子”为“钱袋子”。很早以前,凤翔街道中山村村民就已经开始以编织背篼、簸箕等竹编制品谋生,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简单、粗浅的竹编加工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求,为带动一方致富,中山村抓住竹编制品生态环保、富含传统文化气息,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的契机,找准定位,以用好村内能人,发展最优势资源,干出群众最满意的事为抓手,着力打造竹编非遗传承旅游特色小镇。在特色小镇的打造上,从四川青神县引进竹编企业,同时,村集体以18亩土地折价120万元入股,企业投资200万元,激活政府补助贫困户(合作社)产业扶贫资金80万元,组建临沧勇禾中山竹文化有限公司,建成了集竹编展示、销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竹艺馆,并通过创新竹编产业管理经营模式,形成了村党组织负责发动群众参与生产,公司负责产品研发、拓宽市场、接收订单和销售,合作社负责技术培训、质量把关,农户负责居家生产的“党组织+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新模式,开辟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上好“致富课”,变“小产业”为“大产业”。为进一步提升竹编产品的附加值,针对竹编产品种类不多,工艺落后的现状,中山村在竹编技能培训上下功夫,聘请四川竹编非遗传承人,在村里举办竹编工艺品编制技术培训班,对当地农户进行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培训,从选材、破节、划蔑条、抽丝片到编织全套技术进行循序渐进的培训。通过开展竹编技能培训,竹编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转变,竹编产品生产由“簸箕、背篓”等粗产品加工向“挂饰、摆件、工艺品”等精深加工不断跃升,大大增加了竹产品附加值,竹编制品深受市场青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目前,共培育竹编致富带头人5人,培养竹编手艺人达458人。
铺好“致富路”,变“竹编村”为“旅游村”。以竹为“媒”,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发展新路,以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为目标,将竹编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在规划建设中,注重以竹为核心,从建筑风格,景区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展示都充分体现竹的元素,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和丰富旅游要素配套功能,努力打造出品竹宴、听竹乐,住竹楼、行竹林、游竹景、购竹品,学竹编的竹文化综合体验旅游目的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延长中山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实现从“竹编村”到“生态旅游村”的转变,切实让竹编产业更好惠及千家万户,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全面提升竹编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巩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