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翔区马台乡是临翔区三个建档立卡贫困乡之一,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74户8352人,因马台乡地处山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过去产业散小弱,缺乏特色等原因,导致了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户增收困难等问题,是脱贫攻坚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战令后,马台乡党委、政府认真分析区域资源优势,把产业扶贫作为群众可持续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狠抓茶叶产业扶贫,瞄准滇红茶所需的芽茶原料机遇,对小树茶进行品种改良,嫁接大黄芽、大白芽" style="color: red;" error="error">等良种,建设芽茶特色产业基地3.28万亩,真正实现了“一乡一品”。
一、在“大胆改良”上下功夫。
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前,普洱茶市场热炒古树茶、山头茶,马台乡绝大多数的小树茶不适应普洱茶市场,出现销售难,甚至无人问津的情况,茶叶平均亩产值仅为800元左右,很多农户都放弃管理,无心采摘,群众守着绿水青山,却没能摆脱贫困。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乡党委、政府认真组织调研,召集茶叶企业和茶叶初制所负责人座谈,大胆提出紧紧依托“滇红”这个名牌产品,革命性地对小树茶进行品种改良,建设“滇红”芽茶特色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一乡一品”。率先发动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先行先试1000亩,并获得成功,激发了全乡农户建设芽茶特色产业基地的热情和内生动力。
二、在“特色优质”上下功夫。
马台乡结合茶产业群众基础好和已建成规模达5.6万亩的资源优势,在“特色”和“优质”上下功夫,对1.07万亩的大树茶(古树茶)培育“云南岩茶、马台之乡”品牌,采取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开发的方式,对3.28万亩的小树茶进行嫁接改造,生产优质特色普洱茶原料。所培育发展的大白茶、大黄茶,以外形硕大饱满,滋味甜,香气高取胜,成为特色高端滇红茶的重要原料,并建成了临沧市最大的芽茶原料基地。
三、在“机制探索”上下功夫。
采取“党组织+茶企+合作社+农户”模式,提高了茶业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茶叶初制所(茶企)负责人牵头组建合作社,按照3-5个村民小组建立1个合作社,辐射200-300户茶农,由合作社组织参与宣传发动、面积规划、培训嫁接改造技术、推行绿色生态安全技术、组织销售,提高市场对接、市场竞争的能力,全乡实现了每个村民小组均有1个以上芽茶嫁接改造、生产加工的技术骨干,每户至少有1个技术明白人的目标。
四、在“项目精准”上下功夫。
2014年,马台乡芽茶嫁接改造先行先试取得初步成效后,乡党委、政府组织申报了省扶贫办整乡推进项目和区涉农资金整合项目,对2015年-2017年嫁接改造1.56万亩茶叶,每亩给予460元的补助,共补助资金719.3万元,带动脱贫户1950户7837人,人均增收1292.9元。有力推动了芽茶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到目前为止,全乡累计完成了3.28万亩芽茶嫁接改造面积。
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精准实施,有力促进了马台乡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茶农迅速恢复了对茶山、茶园的管理,茶叶销售实现了全覆盖“订单销售”,产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乡茶叶产业实现总产值1.3亿元,增收3000余万元,直接带动19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5100元,人均增收1292.9元。为脱贫质量巩固提升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