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无障碍阅读|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乡镇纵横 > 正文

博尚镇碗窑村:“三引”模式擦亮乡村旅游新名片


来源: 作者:博尚镇 时间:2020-06-15 点击率:

  近年来,博尚镇碗窑村村党支部充分挖掘碗窑土陶文化优势,多方协调企业、项目、技术等资源,通过“引企入村、引资入村、引才入村”的“三引”模式,加速文旅融合,乡村旅游迈出了新步伐。

  引企入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引入临沧炼玉陶瓷有限公司和临沧源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临沧七彩陶瓷主题文化园和云临尚品生态文化庄园,积极推进土陶文化特色旅游区建设,促进土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变“资源”为“资产”。采取“1+X”方式,1名支委委员负责若干农户,动员群众流转土地,完成2个文化旅游项目征地430亩,流转土地140亩,保障了企业的长足发展和农户的长远利益。

  变“烟农”为“花农”。发挥党员在产业建设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传统农业产业向观光农业转型,推进“烟农”变“花农”,2020年8户党员户带头转型,带动57户农户种植金丝皇菊、婺源皇菊224亩,其中六类人员21户63亩,建档立卡户17户55亩。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依托云临尚品生态文化庄园,与127户农户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预签约当地土陶手艺人23人,建设土陶一条街,优选10户入驻集中展销,在七彩陶瓷文化主题园展示本土优秀土陶产品,并在临翔电商、云临尚品商城等平台销售,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土陶产品市场。

  引资入村,推进乡村风貌整体提升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实施交通、河流治理、文物保护、古村保护等项目,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改善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改善旅游设施。将旅游景点连点成线,建成连通2个旅游景区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建设2.5公里,彩色混凝土透水路面建设1.5公里,停车场3个13500平方米。

  打造旅游景观。修缮传统龙窑6条,建设陶瓷制作车间、产品陈列馆、观赏窑,建设碗窑土陶文化中心,在2个旅游景区种红叶碧桃、甜脆李、鲜花等植物景观140亩,推进河流治理,建设水生态拦沙坝和滨河栈道,打造水体景观,提升景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提升村庄环境。实施传统村落保护、省级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项目,对村内私搭乱建进行拆除,对龙窑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绿化美化村庄,开展“洁净庭院”动态评比,开展“星级文明家庭”挂牌20户,全面提升村庄环境。

  引才入村,促进文化产业传承发展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强本土与外界土陶文化的交流,推动土陶文化创新发展,通过土陶文化旅游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致富。

  促进人才孵化。全村现有非遗传承人14人,实行“党支部+公司”的模式培养新型人才,依托临沧炼玉陶瓷有限公司,推荐8名本土人才到景德镇带薪培训,学习制瓷技艺,公司负责每年4.2万元的培训费用和食宿费用,并支付每月2500元的薪资。同时,公司以稳定就业、校企合作等方式吸收人才20余名,临沧七彩陶瓷主题文化园被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列为实训基地。

  促进文化交流。2019年11月,临沧七彩陶瓷主题文化园成功举办了2019云南临翔国际柴烧创作营活动,邀请5个国家和全国各地近50位陶瓷技艺大师到碗窑开展创作活动,提升了碗窑知名度和群众思想意识。村党支部组织本土艺人,与知名陶瓷技艺大师面对面交流,本土艺人的选料、上釉、造型、烧制等技术得到较大提升,并邀请市内文化名人、本土文人进村与土陶文化传承人开展研讨,碗窑土陶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促进群众就业。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土陶协会,整合本土土陶人才资源,广泛开展土陶制作技艺培训。2020年以来,邀请本土非遗传承人,开展土陶制作技艺培训3期150余人;注重构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当地群众就近转移就业,依托2家企业解决当地群众固定就业33人,临时性就业10000余人次,当地群众增加工资性收入100余万元。2019年,碗窑村接待游客超过188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2万元。


    • 主办: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
      备案序号:滇ICP备08100245号
    • 承办: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9020048
    • 制作及维护: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务服务热线:0883-12345
    • 滇公网安备 53090202000019号
      运行维护: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