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自2022年9月1日《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施行以来,平村乡高度重视该《条例》,严格按照《条例》要求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工作,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一是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文化阵地服务效能,倾力打造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平台,全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建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心,设有图书室、健身室、阅览室、篮球场等多个室内外活动场地,全乡5个行政村村级综合性文化中心全部建成,5个行政村均安装应急广播,村级活动阵地大大巩固提升,为5个农家书屋充实和更新书籍3000余册,全面提升农家书屋利用率。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对平村村综合性文化服务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提升,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提升。二是统筹规划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统筹全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全乡公共文化资源,充分用好平村红色资源这一鲜活的历史教材,突出全区唯一、全市仅四的革命老区乡优势,实施“红色旅游+”战略,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着力构建“罗胡烈士陵园—平村游击区人民政府旧址—红色驿站—平村史馆”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创新开发红色旅游文创产品,打造平村乡“一园一址一站一馆”文旅融合发展的“红色体验版”,吸引社会各界到平村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为进一步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充分发挥“老区”作用。
(二)持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一是提升文化阵地设施。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大力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如利用声、光、电等完善平村史馆、图书室、阅览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的相关配套设施,把单调的资源陈列变得活灵活现,使人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二是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强对业余文艺团队的管理和扶持,鼓励有条件的业余文化团队发展成为文化类社会组织,目前发展出21支民间业余文化团队,利用平村乡银盘山乡村大舞台、平村火把广场等文化场地,组织民间业余文化团队开展文艺活动,以泼水节、“3·8”妇女节等节日为契机,组织民间文化团队进行包三角粑粑、腌鱼鮓等民俗活动,在丰富文化活动的同时引导各文化团队规范文化活动。
(三)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一是优化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深入挖掘平村特色文化资源,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创作了一批“平村小调”“平村象脚鼓舞”“陪嫁姑娘的胭脂地—平村”等优秀作品,推出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章创作,2022年被采用信息236篇,中央媒体采用23条,市级媒体采用73条,区级媒体采用112条。“美丽平村”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共编发信息600余条,综合浏览量达10000人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广泛开展区域文化联动,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尽平村力量。二是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要文化”“送文化”“种文化”“秀文化”相得益彰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依托各类文化场所举办“喜迎党的二十大”“说出你的爱·诵读祖国”“红心向党,铭史笃行”世界读书日阅读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等红色活动20余场次;各村农家书屋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长效化开展乡村阅读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次,通过各类文艺展演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组织各级党员、干部、群众、工青妇及学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队志愿者积极参与“花园临翔”“奇彩平村”建设,扎实推进核心价值观氛围营造工作,结合乡村振兴,推进“风气美”建设。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平村乡虽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一是文化资源闲置。部分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处境,图书馆图书被束之高阁,成为摆设。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弱。平村乡是云南省最早先建立人民政权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但全乡文化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跟不上,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程度还不够,对全乡的经济发展带动有限。三是文化亮点不够凸显。虽然已经挖掘出平村“五红”等一批特色文化,但是对平村红色革命文化亮点挖掘得还不够深,对于红色革命历史的呈现方式单一,还未能做到让人身临其境、深有感触。
为进一步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平村乡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做“强”文化服务。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村、组延伸。提升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管理、常态化活动和投入保障机制。以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和各类节庆文化活动为载体,实现群众文化联动,共同繁荣。
做“亮”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新“群众点单、政府送戏、社会参与”的组织模式,开展“文化进校园”“文化进乡村”公益演出活动,扩大流动文化服务。完善全民阅读促进工作机制,开展“最是书香能致远”系列读书活动,提升农家书屋服务效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好系列民俗活动,同时推动“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三下乡”向“常下乡”转变。
做“优”文化队伍。利用春雨计划、文化志愿者阳光工程、圆梦计划等,大力扶持发展壮大乡村文艺队伍,为基层文化人才提供舞台、搭建平台、促进成长。培养带动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能手和文化团队。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扶持机制,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培训,鼓励支持群众自办文化,扶持农民文化大院特色化、民间文艺团队多样化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