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翔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汉、彝、傣、拉祜等24个民族宛如璀璨星辰,交相辉映。各民族同胞守望相助、和睦相处,以团结为笔,以奋斗为墨,共同描绘出一幅幅产业发展的壮美画卷,演绎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风雨同舟渡,花开满庭芳”产业联动绽芳华
“风雨同舟渡,花开满庭芳,心与心相依,路与路守望”,歌中所唱,正是临翔以产业凝聚民族团结、迈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临翔区以党建为引领,深挖资源禀赋,深耕乡村旅游,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推动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紧密相依,形成“产业联动、技术联学、市场联拓”的生动格局。
在邦东乡团山村,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建立“书记领谈、党员带头、群众共商”的议事机制,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党总支定期组织各族群众共研产业方向,合作社统一鲜叶收购标准,农户分工协作,一片茶叶成了凝聚人心的“强力粘合剂”,在茶香中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南美乡党委将独具特色的拉祜文化与茶文化深度交融,把茶园打造成景区,建成智慧有机茶叶加工示范基地,通过精深加工生产线,将茶品开发为旅游产品,形成了完整的“农旅融合”全产业链,蹚出茶旅融合路子。在这里,游客可漫步茶园赏风光,也可沉浸式体验拉祜茶山文化,参与采茶、制茶、品茗等,在互动中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的桥梁架起,情谊源远流长”文化浸润固根魂
为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团结动能,临翔区积极探索“产业+非遗”融合模式,打造民族文化传承驿站,让沉睡的非遗技艺成为连接民族情感、带动共同富裕的纽带。
在南美乡木掌楼的火塘边,74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罗娜茶怀揣赤诚,将拉祜族服饰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各族孩子。“把技艺传给他们,就是把团结的种子埋进心里。”如今30余名徒弟学成出师,不仅为乡邻缝制精美服饰,更让这门手艺成为民族情感的黏合剂。
中山村的吉华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党支部领办下,汉族、佤族、傣族、彝族、布朗族等各族群众凭借上百年的竹编文化积淀,共同延伸产业链条,小小的竹编不仅带动230余户村民稳定就业,实现群众直接增收1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更编织出民族团结的“同心幸福结”。
为让民族文化焕发持久生命力,临翔区还持续推动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通过民族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沉浸式活动,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与自豪。同时,创新开展“双语党课”“民族政策知识竞赛”,让“三个离不开”思想如蒲公英种子般飘进千家万户,在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携手描绘新画卷,日月同辉照前程”团结奋进向未来
“万千繁花一朵芯,风雨同舟不离分,携手描绘新画卷,日月同辉照前程”。临翔区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工程为载体,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建成59个示范(特色)乡镇、村(社区)及2个少数民族聚居区AAA级景区。其中,博尚镇腾龙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南美拉祜族乡入选“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
在博尚镇碗窑村,土陶技艺在各族群众的携手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活力。这里的汉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工匠们,传承着古老的土陶制作技艺,又共同探索融入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他们在制陶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交流技艺,土陶窑火不仅烧制成了精美的器物走出山村带动村民增收,更熔铸了各族群众之间深厚的情谊。
章驮乡勐旺村,汉、傣、佤、彝等8个民族和睦相融。以党建引领,深耕多元产业,从特色种养殖到民族文化乡村游,更巧变大寨泼水广场为“云南政企致富带头车间”,引入云南正企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办厂,预计年增村集体收入超2万元、群众收入35万元以上,铺就“农文旅融合”新路,绘就产业兴、乡村美的民族团结画卷。
如今的临翔区,无论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在乡村的田间地头,都能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之间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